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我市到2020年形成有客家风情河源特色的现代文化体系

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小华(左二)等市领导参加分组讨论。本报记者 胡青松 摄

与会人员在分组讨论中就创建教育强市和建设文化河源积极发言。本报记者 胡青松 摄

      今后10 年,是我市推动文化崛起的重要阶段。昨日召开的市委五届八次全会对《河源市建设文化河源规划纲要(2011—2020)年(讨论稿)》(下简称《纲要》)进行了讨论。《纲要》提出,我市将实施“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造文化精品”、“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现代文化传播能力提升”、“文化产业培育”、“文化改革创新”、“文化人才培养”等文化河源建设的 “八大工程”,到2020 年,形成具有客家风情、岭南风格、河源特色的现代文化体系。

书记答疑

     把河源建设成弘扬客家文化的排头兵

为什么我市要加快文化河源建设?它的总体目标是什么?有哪些具体措施?昨日,市委书记陈建华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问题:为什么要加快建设文化河源?

      陈建华:21 世纪将是以文化论英雄的世纪,城市以文化论输赢。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人民就难有凝聚力、发展就欠缺持久力、崛起就失去支撑力。

      建设文化河源,是进一步提升河源文化地位的历史要求;进一步增强我市竞争能力的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提高群众幸福感的客观要求。

      问题:文化河源建设已取得了哪些成绩?

      陈建华:“两地”文化的挖掘弘扬,开创了我市文化建设的新局面。近年来,我们积极挖掘和弘扬 “两地”文化,保护和修缮了一大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好地完成了第三次文物普查,组织了一系列“两地”文化研讨、创作、演出和宣传等活动,建设了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开发了若干文化旅游景区景点,等等。“文化河源”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大大增强了全市人民的历史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有效提升了河源在全省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区域文化影响力,树立了“客家古邑·万绿河源”城市形象。

      问题:文化河源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陈建华: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强省的总体部署,遵循“文化遗产是根源,文化设施是根基,文化人才是根本”的文化发展理念,把河源建设成为粤北赣南重要区域文化中心、弘扬客家文化的排头兵,打造特色鲜明的客家古邑文化品牌,塑造与河源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形象,形成具有客家风情、岭南风格、河源特色的现代文化体系。

      问题:重点要抓好哪些工作?

      陈建华: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激活文化建设根源;要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夯实文化建设根基;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强化文化建设根本。

建言献策

      昨日,与会人员对《纲要》进行了分组讨论,并就“加快文化河源建设”等议题提出了许多可行的建议和意见。

      河源有很多不同曲调的客家山歌,这些客家山歌要写进乡土教材。我们要拨出专款,对全市的客家山歌进行整理编辑,梳理出不同的山歌曲调,并可以选择出其中较为标准的几种曲调进行中小学教育,培养山歌人才。

市委书记 陈建华

      我们需要建设一个上档次的文化艺术中心,这个中心含歌剧院、音乐厅、电影厅和各类文艺人才的培训中心等,这样可以提升整个河源的文化档次,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客人来了,我们请他们到这个中心来看“文化”嘛。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刘月朋

      河源的本土文化需要从中小学就开始教育,让他们从小在心中就有深刻的“河源印记”,有对家乡的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就需要新编撰一本涵盖河源历史人文、乡风民俗的乡土教材。这本教材可以由市里组织编纂,各县区财政支持。

市教育局局长 苏晖

      现在,市政多条道路正在动工建设。可不可以在这些新建道路的命名上多赋予它们文化气息?我们已经有了中山大道、越王大道,也可以用“阮啸仙”、“刘尔崧” 等历史名人来命名其它的道路。

市党史办主任 刘路红

      河源有不少的艺术剧团,但是这些剧团的生存都比较艰难。现在文艺创作也好,表演也好,要出精品,关键是要有人才,但剧团往往有好的人才都留不住,引进人才就更难。所以,我希望政府能出台相关的措施,留住这些人才。

市文联主席 吴敏慧

八大工程

     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工程:政府补贴文化产品

     大力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以客家古邑文化为特质的新时期河源人文精神;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力争在2014 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城市,2020 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积极办好客家文化旅游节、忠信花灯节,打响客家古邑文化品牌。

     亮点建立政府补贴向社会提供低价文化产品机制,采取政府采购公共文化产品等形式,努力引导和培育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意识和文化消费市场。

     文化产业培育工程:建设文化产业园区

     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客家古邑特色的文化产业,使其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产业。

     亮点依托客家文化资源,承接珠三角地区文化产品制造等产业转移,积极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园。重点建设河源恐龙文化产业园区、河源报业文化产业园、客家酿酒文化产业园和秦汉赵佗文化和东江客家文化产业基地。

     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开设文化人才培养课程

     积极推进“十百千”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把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市人才计划并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亮点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开展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杂技、曲艺、文艺评论、民间文艺等文化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与活动。

     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程:客家元素融进城乡规划

     保护并开发一批文物古迹、名人和革命纪念场馆、古村落古民居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亮点将文物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把客家古邑文化遗产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旅游产品开发和思想道德教育之中。

     打造文化精品工程:优先扶持本土作品

     营造宽松有利的创作环境,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加强原创性作品的创作生产,推动各种题材作品的创作。

     亮点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优先扶持反映河源地方特色以及具有示范性、导向性、有影响力的文艺作品创作生产。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一村一月放一场电影

     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代表河源文化形象的重大文化设施项目;逐步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亮点农村电影放映建立省、市两级财政保障机制,从2011 年起,全面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次以上公益电影,有条件的乡镇和行政村逐步建立固定的电影放映点。到2015年,每个县(区)至少有1座多功能综合影剧院和数字电影厅。

     现代文化传播能力提升工程: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

     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媒体发展水平和对外宣传水平。

     亮点在市直主要部门和县区一级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推进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正确引导舆论;充分发挥“公仆信箱”作用,推进河源网络问政建设,构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网络民主平台。

     文化改革创新工程:组建河源市报业集团

     制定鼓励民营企业和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的具体政策,进一步加强和完的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制。

     亮点组建河源市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和河源市报业集团。

 






上一篇:一乘客顾不上自己小孩还在公交车上 抓住扒手交给警方
下一篇:道路弯角太厉害交通事故频发新江三路居民盼弯道拉直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