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哥哥打断妹妹13根肋骨折射留守儿童亲情缺失藏隐患
冷春玲/制图
核心提示
“11 岁哥哥打断妹妹13 根肋骨”,又一个留守儿童中发生的悲剧。伴随着暑假的结束,不少从农村到城里与父母团聚的留守儿童,不得不离开他们的至亲回到老家。开学之际,他们像鸟儿一样的 “迁徙”生活,以及回家后的长期留守,再次引发了网友的深思。
“生生”成典型案例
回顾本报关于“11 岁哥哥打断妹妹13 根肋骨”的持续报道,网友们发现这是一起典型的留守儿童缺乏关爱引发的悲剧。兄妹两个的母亲说,自己与丈夫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外出打工, “有7 年都没管过他们了,他们跟奶奶、伯母都比我们还亲”。今年暑假,两兄妹被接到了河源,但父母每天在外上班,只得将小孩放在家里各自玩耍,就在这期间惨剧发生了。
“孩子们不愿意与父母交流,甚至连话都不太爱说,对父母的眼神都刻意回避。”两兄妹的母亲这样说。对此,有网友分析说,由于人和环境的突然改变,不少“小候鸟”们都存在相对自闭、胆怯、注意力不集中、不愿与人交往、缺少安全感等问题。
心理医生在给哥哥“生生”做了检查后说,作为留守儿童,“生生”在老家经常受到表哥和同学的暴力欺压,但又得不到父母的安慰、关爱和力量支持,导致其内心十分脆弱,需要用暴力伪装自己,去欺负更为弱小的妹妹。心理医生开出良方:“他对妹妹没有爱,是因为没有得到父母的爱,父母应该将他留在身边,用细心呵护的爱来帮其重建一个健康的心理”。
“小候鸟”现象受关注
2008 年的一份数据显示,河源有接近30 万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长期在珠三角打工,平时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只有在寒、暑假的时候,父母子女才有些时间相聚,“小候鸟”现象也十分突出,留守儿童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时有发生。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谁家父母也不愿意长期与自己的未成年子女分离。但生活压力和子女的读书问题,使得留守儿童像候鸟样,一到开学就得离开父母,重新回到缺少爱的老家。“生生”的父亲说,他很想让孩子在仙塘读书,但不管怎么努力,学校就是不肯接受他们。
有专家指出,城市生活成本过高,是造成“小候鸟”没法享受正常亲情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便是选择一家人过苦日子,入学难又成为留守儿童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网友“游311”说,就河源而言,市区中小学学位本身就很紧张,根本没有空间接纳外来工子女上学,“单飞”似乎是唯一的选择。
于是,临近开学,收拾起从乡下带来的书包,也收拾起相聚时的温情与不舍,孩子们再次作好离别的准备。腾讯网友“为了爱”说,矛盾的是,在外打拼的爸妈往往不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孩子们相处,看着儿女像“候鸟”一样两地迁徙,做父母的既心疼又无奈,但真要在城市里买房安定下来,似乎又是那样遥不可及。
长期留守埋下隐患
长年累月的留守,会对一个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有专家指出,儿童的信任感、依恋感都是通过与父母的情感互动而建立的,当 “候鸟儿童”与父母分别时,亲情的缺失使他失去了情感资源,从而埋下隐患。这种隐患可能不会立即显现出来,但随着孩子成长,童年时期的阴影,将影响他走向社会、与人交往。
贵州年仅17 岁犯下多条命案被通缉的“白中杰”,也曾是一位留守儿童。天涯网友“多多”在评价此事时说,如果无视留守儿童的权益,我们的社会将迎来情感残缺、社会和家庭责任冷漠甚至充满反社会倾向的一代,这将是现代化和城市化不堪承受之重。
一些网友建议,政府应加大投入,建立农民工子女学校,为打工子女解决入学难的问题,尽可能地让务工的农民都能将自己的子女带在身边读书学习。
网友“ 游311”说,解决教育问题只是其一,政府应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等制度限制,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流动,从根本上消除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条件。
本报记者 张安定
上一篇:暑气渐退西瓜在槎城市场悄然“谢幕” 秋令水果已登场
下一篇:网言网语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