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槎城热心网民近日倡导评选“河源市区古邑十大元素”

据考证,太平街邝屋巷乃南宋爱国志士邝愈平的故居。

    核心提示

    “让我们一起来参与‘古邑发现’吧……通过广大热心网民的共同努力,评选出‘河源市区古邑十大元素’。”10 月12 日,有网友在我市各大论坛发帖,倡议市民们共同参与古邑文物的挖掘、保护与研究活动。“古邑发现”提议,得到许多网友的支持,其系列活动策划方案即将推出,初拟于本月下旬正式启动。另外,该提议还引起网友们对古邑文物保护、挖掘、开发与利用的关注。

倡议评选“古邑元素”

    10 月12 日,网友“东江一舟” 在我市各大论坛呼吁市民们提供线索或图文资料,深入研究与古建筑文物有关的历史人物、事件、民间传说及名人轶事等,共同评选出 “河源市区古邑十大元素”。

    “东江一舟”直言不讳地说,之所以提出“古邑发现”的想法,是有感于50 多天前清华大学教授、英国牛津大学博士范红女士的一次演讲。在一个以“城市品牌形象塑造与城市文化特色建设”为主题的讲座中,范女士充分肯定了我市 “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城市定位,同时,直言感慨我市“市区客家古邑元素太少”。就范红女士的感慨,“东江一舟”指出河源市区作为客家古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南北朝古河源县建制以来有着近1600 年的历史,其“古元素” 其实不少,例如龟峰塔、太平街、邝屋巷、李焘故居、西门李屋、兰伍家塾等等。他认为河源市区缺少的不是古元素,而是对古元素的挖掘、梳理和推介。

    对于“东江一舟”的提议,许多网友表示支持。“maotouying” 认为“耐心解读那些承载着传统与城市记忆的历史建筑,是我们探寻人文精神的重要路径。河源不是没有灵魂、没有文化,只是尚未被发现”。

    “三缺浪人”则说古邑历史文化文物再不去挖掘和保护,只能作古。他提议参与“古邑发现”系列活动,组织摄影爱好者对市区历史古建筑古文物进行探访。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网友向“东江一舟”询问古文物地址,表示要前往参观游览。

为文物保护建言献策

    “古邑发现”的倡议还引起网友对河源文物保护、挖掘、开发与利用的讨论。

    “东江一舟”引援邝愈平墓的保护与开发现状指出许多已发现的古建筑古文物保护现状不容乐观。据其介绍,邝愈平墓于1995 年被列为河源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被“中华传统文化网” 列为岭南遗址,可现如今古墓却没有路牌指引,前往参观的道路也不甚通畅,墓旁还出现多处杂坟,而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也没有发挥应有的社会教化意义和经济效益。另据媒体报道,源城区许多已发现的古建筑古文物也未得到较好的保护,例如建于清末的源南镇双下村均源别墅“屋瓦坍落,墙壁残断,中庭荒草高过人头,若再不抢救,便有倒塌之虞”。

    网友“maotouying”认为古文物保护与开发现状不容乐观与政府缺乏完善的文物保育政策与措施有关,他建议政府制定相应的文物保育政策,对已发现的文物进行影响评估,针对具有影响力的文物具体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具备可操作性的保护规划,以将这些文化遗产留传给后代;同时向公众展示和解读文物及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使具有重大影响的文物发挥应有的社会教化意义,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另外,“maotouying”说,近年来,来自民间的“文化保育”倡议频频出现,槎城访古的文章也屡见报端,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文化保护措施,但这些倡议和行动多针对个体,缺乏整体挖掘与开发, “龟峰塔、太平街、邝屋巷、李焘故居、西门李屋、兰伍家塾、草行丘屋、鳄湖鸣凤亭……如何整合这些散落在老城区的文化遗迹,形成一个古文化街区,并探索出从文物风貌到人文内涵挖掘与保护的方法,将城市开发与历史文化文物保育有机结合起来,以促进老城区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本报记者 黄晓晴






上一篇:版权费该不该收?
下一篇:网言网语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