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小记者:希望得到更多锻炼 老记者:如今记者不好当

编者按

    昨天是我国第11 个记者节,我们依然在路上,用手中的镜头和笔记录新闻,呈现真相,反映民生诉求,关注市民的冷暖人生,为正义的伸张和城市的进步提供新闻和舆论的支撑。

    在舆论监督的道路上,我们的力量有时候显得有些微薄,甚至力不从心,但我们不仅代表自己,更代表社会的良心,所以前方不管有多少艰难险阻,有多少曲折坎坷,我们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我们一直在路上,永远保持奔跑的姿势……

    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这一天我们总是辛苦并快乐地度过,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本报组织一些记者写出了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此外,本报小记者团的小记者们也发表自己的感言。透过记者们的文字,让我们一同分享他们的辛苦与快乐吧。

晚报小记者广受好评

     11 月6 日,河源晚报小记者采访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中队官兵。为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写作能力,今年3 月,河源晚报成立了小记者团,目前,全市小记者700 多人,遍及全市各县区,其中市区有小记者500 多人,已经在市区7 所学校设立了小记者站。小记者团成立后,开展了系列讲座,到了武警军营、城南污水处理厂、博物馆、电视台、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等不同行业,不同单位进行了采访,并写出了许多有一定水准的文章。小记者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小记者团也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

小记者感言

     我自豪,我是河源晚报小记者

     参加河源晚报小记者团,可以锻炼观察能力、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并在最快时间内与大家分享我们的快乐和喜悦。我们在河源晚报编辑、记者叔叔、阿姨的指导下,通过举办讲座,开展实践活动,收获很大,既让我们学到了知识,又让我们开拓了视野。所以,我觉得能成为一名河源晚报小记者是幸运的、有意义的,我感到非常自豪。

———河源晚报小记者

市一小 吴安儿

     希望得到更多锻炼

     我参加河源晚报小记者团,目的是想锻炼自己的胆量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河源晚报小记者后,在河源晚报编辑、记者的带领下,我观察了河源近期以来的变化和自己身边发生的新闻,我的见识越来越广,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我希望,河源晚报今后能开展更多的活动,让我们得到更多的锻炼,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河源。

————河源晚报小记者

市三小 凌浩文

     小记者活动让我受益匪浅

     我很荣幸成为了河源晚报小记者的一员,小记者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我受益匪浅。校外的参观访问增长了我的见闻、拓宽了我的视野,校内培训学习让我对小记者的知识有了一个全面的提升,通过参加学习我更喜欢当一名小记者。

————河源晚报小记者

源城区上城小学 曾雨

记者,一个职业的选择

记者 黄仕忠

    找线索,采访,写稿。这是一个记者每天的生活。2010 年我依然每天重复着这样的生活。偶尔累了,报选题的时候只能说没有线索,让自己休息一下。

    干了十多年记者,没有了更多的豪言壮语,有的是平实的心态。实际上,记者,像工人、农民、医生、公务员,甚至和民工一样,本来只是一种职业。种种光荣,与其说是人为赋予的光环,不如说是由职业派生的责任。记录历史,探寻真相…… 说到底,这些,都不过是记者这个职位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我心里,没有更多的荣光,更多的是尊重事实,尊重法律,尊重采访对象,让自己的新闻稿件能更加贴近事实真相。

    如今的记者不好当,记得一个采访对象对我说:“如果你们报道出来的新闻,总是各说各的,不如不报。”一个新闻稿件,总有观点偏向。在“防火防盗防记者”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记者履行的舆论监督的正当权利更加艰难。

    作为一名记者,要去深刻地关注、忠实地记录正在发生的事件,揭示历史进程中的瓶颈因素和问题所在,不断地反映社会制度和政策的弊端,以舆论的力量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文明。2010 年,我更多的是关注社区的民生问题,因此在稿件中不时把一些单位和部门,甚至个人摆上了台面,“得罪”了一些人。在此只能说声:“对不起了,没办法,职责所在。”

    记者,既是一个职业的选择,又是一个生活的选择。我的职业我做主。记者工作的最大自由就是有采访的选择权。

珍惜和收获新闻报道

记者 谢素德

    “516”,当我看到这个数字时,心底有种莫名的感觉,没搞清楚到底是一种收获成果的喜悦,还是回味付出汗水的苦涩,但可以肯定:心是温暖的。从 2010 年元月1 日到11 月8 日,据不完全统计,我共单独采写及与同事合写发表新闻作品稿件 516 篇。

    近一年的辛苦劳作,在收获的季节,在属于自己的节日里,应该要为这份成绩庆祝一番吧?打开电脑,分别用百度和谷歌网站搜索了“谢素德新闻”字样,弹出近20 页的搜索文章,看着一篇篇新闻报道,庆幸自己在记者这个岗位上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2010 年,是我在河源晚报的第7 个年头,再一次从记者岗位出发,奔波在社会的各个层面,跋涉在社会生活的前沿……既关注河源重大的决策和历史的铿锵脚步,也关注一个个细微而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各行各业平凡而感人的人物。

    每一次的发现、每一次的进步、每一次的突破都让我兴奋和激动,给了我不停止、向前冲的工作动力。

    “从市民的角度捕捉新闻亮点!”我的2010,首先将这句话烙在了心中。延续到今年的报社改制,让担任时政记者的我备感压力,主任一次次叮嘱:时政新闻不能太生硬了,一定要活泼、生动,要从市民的角度报道新闻。于是,每次采访会议新闻或跟随市领导外出采访,都一遍遍地思考:哪个新闻点才是市民最关注的?如果我是老百姓会想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近一年来,分量大的新闻精品虽然没有实现新突破,但发稿总篇数应该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一些涉及百姓利益的大大小小信息不断地从我的笔尖透露出来。今后,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报道、从市民的角度出发,让他们获取更多来自决策层的信息。

记录城市变化的幸福

记者 蒋安春

    第11 个记者节到了,编辑让写一篇回顾今年工作的小文,以为纪念。仔细回想了下近一年的工作,没有“撞”见惊天“要闻”,也没偶遇某事而幡然感悟,最深切的感受却是在 “跑”新闻的路上,目睹到这个城市的些许变化。

    2010 年,最直观的感受是河源越变越美了。由于分跑线口的缘故,我有幸可以见证一些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从规划到建设的过程。从迎客大道、滨江大道等五条路的建设,到笔架山、梧桐山公园的改造与新建,或者是那街头一个个小游园的出现,都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了这个城市正在发生的巨变。

    2010 年,我们关注的焦点依然是民生。小到路口的红绿灯,大到事关大家利益的管道煤气价格变动、农贸市场改造,又或者是东埔河的绿化治污工作,我们都力求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以服务市民、贴近市民。

    2010 年,“ 世客会”这个词注定是要被记忆的。从2008 年远赴西安申办,到两年来世客会各项筹备工作的开展,我都一直作为跟线记者进行了全程记录。这期间,感受最深的不是河源因之而来的巨大变化,而是河源的客家人、客家文化逐渐被人所熟知,所推崇。一个地区,因为文化而被人铭记,是最值得骄傲的。

    2010 年,要问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苦与乐、得与失——对于这些,无论是从事哪一个行业的人,想必都会因不同的际遇而有不一样的感慨,自不必赘言。但我想,能够见证一些人和事,就是我从事记者这个职业最大的幸福了。

激情尚存拒绝平淡

记者 张安定

    我一向对节日不敏感。但在今天早上,我却躺在床上自言自语:今天11 月8 日,记者节啊。老婆马上接上话:是啊,今天你过节,送你个礼物? 或者去吃个饭?庆祝一下。我说还是算了吧,你还真当这是个节啊。

    记者节,的确不是个适合过的节日,商家找不到赚钱的噱头,大多数人压根不知道,所以也就热闹不起来了。最多的就是大大小小的媒体,借自身之便利,占“社会公器”之一角,讲些平时不方便说或者不好意思说的话而已。

    但我想,节日不是用来过的,纪念和提醒的功能似乎更强大一些。至少在今天早上,我躺在床上想起了记者节。但接下来,我又不可避免地陷入到一个长期困扰自己的疑问中:我是一名记者吗?作为一名地市报记者,我有太多的时间是这样过去的:参加了一个会议或跟了某个领导的政务活动,写出了一篇不咸不淡的消息,出现了若干个领导指出和强调;接到一个社会新闻线索,左思右想这事会不会惹来麻烦,怎么操作可以自圆其说两边不落把柄;又或是一个特刊任务,只求按时完成任务,根本没有用心思去写,反正大家都不在乎……

    太多无趣的事情了,使得我离自己心目中的记者越来越远,我不再想着去留意生活中的细节,去挖掘朋友告诉我的一些有趣的故事,渐渐地失去了激情与梦想,一切归于平淡。当最应该值得尊敬的读者被我抛到了一边时,我也被真正的新闻抛弃了。这是多么令人沮丧的事情啊。

    但我想,每个处在这样岗位上的人,内心深处又是十分排斥平淡的,只是自觉不自觉的会被环境强奸。“记者就是好事之徒,新闻就要耸人听闻。”哪怕有一点新闻冲动,都不应该被平淡所淹没。我躺在床上,利用起床前的片刻,只是提醒自己不应忘了找回和珍惜那种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出现的冲动。

    起床后我特意把几天没刮的胡须细致地刮了一番,上班去了。

 






上一篇:精神病人到一药店拿起妇炎洁喝了 医务人员帮其洗胃
下一篇:晴好天气仍持续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