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将受益于世客会 河源市区新增绿地80万平方米
文化广场自行车“绿道”。
借助世客会的召开,河源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五路一桥”的配套绿化和自行车道、文化广场体育休闲新区的建设、街头公园的新建和改造、客家文化公园的开工……大小工程遍布槎城南北,几乎发生在每个市民的身边。亲爱的朋友,您准备好迎接这些大礼了吗?
走 骑着单车休闲去
前不久,细心的市民发现,“好端端”的文化广场被一条“棕红色”的沥青小道贯穿,一直延伸到东源县城方向。这条长5 公里的非机动车道,市城管局副局长汪永华称之为河源的 “绿道”。它伴江穿绿而行,周边风光旖旎。汪永华说,在上面踩单车的美妙感觉,只有亲身体验才能领会。
在市区某事业单位上班的赖小龙,去年才从深圳回到河源。今年他特意买了一辆自行车,平时上班,周末户外骑行健身。他说,市区面积不大,本来就适合踩单车,现在环境变化很快,随着世客会的临近,可供骑车休闲的地方也逐渐多了起来,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自行车户外运动中来。11 月26 日,是市区几条新建道路竣工剪彩的日子,赖小龙和车友们将被邀请到现场,体验万绿湖大道的自行车道。“一年前,哪里有地方骑车啊!”赖小龙感慨道,他就盼着世客会快点到,自行车道能搞好。
专门的自行车道,槎城以前是没有的。去年开始,新建城市道路被要求同步建设自行车道,多条已经开工了的市政道路为此更改了设计。记者初步统计,目前已建成自行车道总长度已经达到28.2 公里,世客会前全部通车。文明路喜德盛自行车店的老板王宏建很关心这些自行车道的修建,他原本为买车的学生越来越少而发愁,但现在,前来购车的年轻人有增多的趋势,生意似乎出现了转机。王宏建将这一转机归功于河源适宜骑车休闲的地方在变多。
记者身边的朋友,想买自行车的越来越多了。有人说,“绿道”本来是珠三角发达地区的战略规划,没想到河源也有了。汪永华说,其实“ 绿道”是一个很系统的概念,河源的自行车道只是其概念的一小部分,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世客会后还打算做专门的规划。
“自行车道会改变市民休闲健身和出行的方式,也给老百姓一种心理暗示,珠三角有的,我们河源也有,是市委市政府执政惠民的体现。”汪永华告诉记者。
看 河源环境比肩梅州
前天上午,龟峰塔下风和日丽, 79 岁的原松香厂退休职工黄老伯与老伴从龟峰公园走了出来。黄老伯家住城南路,空闲时间总喜欢到江边走走看看。他直言龟峰塔周边变化很大,公园建起来了,新博物馆修好了,大马路也通了。去年以前的南堤路在黄老伯的印象中很不好,又窄又破不说,晚上还一片漆黑,打劫的也非常多。“现在,滨江大道是市区最好的马路了,超过建设大道。”他的老伴插嘴道。
黄老伯祖籍梅州,17 岁来河源工作,每年都至少要回一次老家。黄老伯感慨道,河源城市发展快、变化大,与家乡梅州的差距越来越小,看这两年的样子有超过梅州的趋势。“办世客会当然好啦,没有世客会,变化哪里有这么快,江边工地天天赶工,才有现在的样子。”黄老伯说,世界各地的客家人都要来,他这个客家人感到很光荣,河源也有“名望”。说这句话时,黄老伯很激动,双手不停地在胸口做往外翻的动作。当然,他还不忘说,家乡梅州就因举办过世客会,“名望”一下子大了起来。
玩 家门口多了小公园
一个世客会,似乎催生了很多民生项目。茶山公园改建了, 文化广场扩建了, 说了很多年的客家文化公园终于有了动静,一批街头小公园冷不丁就冒了出来。
昨天,在文化广场体育休闲新区,家住益和花园的李跃英说,现在去文化广场,不用再走一段路了,出了小区门口就是。李跃英告诉记者,休闲新区以前是一排违建房和几家苗圃,把文化广场和客家文化堤廊隔断了,每到冬天,小区的居民就为这里的臭味和宰羊声所苦恼,如今几个月时间就发生了变化。
除此之外,离世客会开幕一个月的时候,市区小游园的新建和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其中,茶山公园、万联电脑城对面三角绿地、朱门亭绿地等 5 个小游园的建设将在世客会前完成。15 个小游园建好后,市区可实现 “500 米见园”。汪永华说,去年以来,市区新增绿地80 万平方米。快找找看,哪个在您家附近呢?
后记:汪永华在记者结束采访时说,去年开始河源花了很大力气在城市面貌的改变上面,这是建设公园城市、休闲城市的需要,也符合旅游城市发展的需要。“如果单纯为了世客会,摆上足够多的鲜花就行了,何必花这么多钱来搞建设,最终还是为了老百姓从中受益。”
本报记者 张安定
上一篇:市区文化广场将挂上千盏忠信花灯8百多盏为“民间造”
下一篇:世客会 河源准备好了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