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嘉宾认为第23届世客会提升了河源知名度和美誉度
嘉宾开心游览万绿湖。本报记者 谭兴孚 摄
通过举办世客会,河源的城市形象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丰富内涵,得到了与会嘉宾的认可,河源的美誉度和在世界客属地区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这是整个地区的收获,为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客属声音
曾宪梓:世客会提升河源地位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常委、香港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博士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说,第 23 届世客会将显著提升河源在世界客属地区中的地位。
曾宪梓在下榻酒店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办世客会对河源的发展有好处,对促进各项工作有好处。一个地方通过搞大型活动,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发动群众办大事,河源离我老家梅州很近,所以两年前在西安,我就非常支持河源的申办。
您如何看世客会对提升河源在世界客属地区的地位?本报记者问到。曾宪梓激动的说,就像他反复强调的一样,河源将通过世客会收获很多东西,事实也说明,世客会举办了20 多届后,在河源达到了最高潮,通过这次世客会,世界各地客家乡亲会将河源带回到世界各地去。
曾宪梓说,举办世客会一个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就是“联谊天下客家乡亲,弘扬客家精神”。客家人走到哪,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根,自己的家。正是身居海外的客家乡亲对中华正统文化的坚守,每届的客属恳亲大会都会吸引众多全国各地、港澳台、海外乡亲积极参加。河源各项事业发展得好、对外地宣传工作做得好、会议筹办工作做得好,才吸引了 6000 世界各地的客家人来河源,来看看河源的发展建设成就。
曾宪梓说,每届的世客会,都要举行客家学术研讨会,推动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相信河源的客家文化将通过此次世客会很好的融入到世界客家文化大家庭中。
曾森兴:我会向朋友推荐河源
“河源风光秀丽,客家文化与梅州一样深厚,我要向朋友推荐河源,叫他们都来河源看看。”加拿大梅州同乡会会长曾森兴,游览万绿湖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因为要参加第23 届世客会,曾森兴和夫人2 个月前就开始了大陆之行,先后到上海参观了世博会,到广州观看了亚运会,最后在广州与联系好的9 个加拿大梅州同乡会会员会合,到河源来参加世客会,大陆之行在河源完美收官。
曾森兴说,自己以前与河源只有 “一顿饭”的交情,就是每年回梅州时走到河源吃餐饭,路过河源时发现河源的变化一年比一年大,今年借着世客会,对河源有了近距离的接触,感触很多。他说,没想到客家渊源也是那么的正宗,客家文化既有地方特色,又不与其它客属地区脱离,以前谈客家就想到了家乡梅州,现在看来河源也一点不会逊色。
河源丰富的自然资源给曾森兴留下深刻印象。曾森兴说,在上海时他也去了千岛湖,但那里的水水质比不上万绿湖,河源走的是条绿色生态之路,这种做法是造福子孙的行为,彰显出旺盛的发展力。“我要把在参加世客会的见闻告诉梅州的乡亲,把河源介绍给我在加拿大的朋友,让他们都到河源来看看。”
65 岁的曾勤生来自法国巴黎,祖辈是广东揭西人,因为世客会是他第一次到中国来,河源欣欣向荣的景象让他对中国的印象非常好,街道干净、住宿条件好,吃到了正宗的“霸王鸡”( 即盐焗鸡,曾勤生说法国的客家人都这么称)。 “这次的聚会对我很重要,我还会再来河源的。”曾勤生说。
专家声音
罗勇:向世人展示河源文化
参加本次世客会的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教授罗勇评价到,河源“客家古邑”的定位非常准确,不存在确立不确立,它本身就是事实,是秦代古县之一。他说,河源不管作为历史古邑还是文化古邑,都有很悠久的文脉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客家古邑”地位实至名归。
河源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丰厚的客家文化。如何认识和建构河源客家文化?今天我们从学术层面来梳理和建构河源客家的历史和文化时,也应回到历史场景中去,把河源客家文化的建构置于客家文化形成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考察,置于“大客家”这一整体和系统中去考察,才能更好地把握河源客家和凸显河源客家文化的亮点。
同时,秦置龙川至唐代的历史发展为河源客家文化的建构提供了深厚的基础,宋元明时期客家姓氏的大批迁入是河源客家文化建构的关键,河源客家文化的建构和发展为客家民系的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罗勇说,林寨保存了这么多这么好的围屋,令与会专家非常震撼,这是非常珍贵的财富,尤其在今天客家社区都在提出建设客家生态保护区的情况下。“不是恭维,历次大陆举办的世客会国际研讨会中,河源这次恐怕是最成功、最学术化的一次”。通过世客会期间的学术交流和参观考察,河源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独特的客家文化,进一步扩大了当地文化知名度和认可度。
张荣芳:在河源寻找客家人精神
“客人之风俗俭勤朴厚,故其人崇礼让,重廉耻,习劳耐苦,质而有文。”这是对客家人文精神的一种概括。“这种精神始于赵佗”,中山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张荣芳在参加本次世客会学术研讨会时说。
张荣芳说,赵佗初到岭南,密林遍布,瘴疠袭人,自然条件很恶劣,他率领南下中原人和当地越人,战胜各种恶劣环境,开发龙川,这是客家人艰苦创业精神的最早体现。客家崇文重教的精神也可以追溯到赵佗治理岭南。岭南文化在先秦时代是较中原落后的,赵佗来到岭南之后,大力推广中原文化,故后人述评:“广东文始尉佗”, “南越文章,以尉佗为始”,赵佗在龙川任县令六七年,许多崇文重教的措施在此试行,在南越国时进一步推广。河源客家地区的先民也自赵佗以来,兴办学校,人才辈出,因此理应在广东文化中占重要地位。
赵佗治理岭南,汉中央政权封锁南越的经济发展,使南越人更民不聊生。赵佗重视民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改变封锁南越经济的政策,以解决民生问题。这不就是一种经世致用的精神吗?张荣芳评价道。
赵佗确实对客家文化有卓越贡献,“客家古邑”是他开创的,他所率领的中原军民,成为首批客家先民,后来形成的客家民系的若干人文精神,也可追溯到赵佗,张荣芳说,通过世客会的举办,大家进一步认同了河源“客家古邑” 的城市定位,让赵佗文化这一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更深刻的认识。
本报记者 张安定 文
[next]
媒体声音
在河源举行的第23 届世客会,吸引了境内外众多新闻媒体的热切关注。据悉,自河源进入“世客会时间”以来,共有中央电视台、广东卫视、凤凰卫视、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广州日报》、《南方日报》、台湾《联合报》、香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亚洲电视台、亚洲《新闻周刊》、《澳门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50 多家新闻媒体的160 多名新闻工作者来到河源,形式多样地报道了世客会的消息。其中世客会举办的意义、河源客家古邑地位、客家文化传承等,是媒体普遍关注的新闻点。
焦点一
世客会举办的意义
11 月30 日,海峡之声网的报道指出,举办世客会能把全球的客家华人集聚起来,有助于客家文化的传承。
11 月29 日,人民网对第23 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开幕式进行了直播。该网指出,两年多来,河源以承办“世客会”为契机,陆续启动了一批着眼于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重要产业和民生项目。今日河源,已成为近年环珠三角地区经济成长最快、生态环境保护最好、发展前景最广阔的客属地区之一。
焦点二
河源客家古邑地位
11 月27 日晚,凤凰卫视中文台《文化大观园》之《河源寻客》开播,“客家古邑·万绿河源” 人文历史与风情,在半个多小时的节目中尽情展现。节目主持人王鲁湘指出,过去对客家文化的了解,包括对客家的迁徙的路线这种了解,都很少提到河源;节目录制期间,他发现河源是一个纯客家地区,而且确实是一个客家的古邑。出席该节目的嘉宾指出,客家研究比较注重于东线,忽视沿着东江流域大规模进入广东的这条线,是河源这个古邑鲜为人知的原因之一。
新华网在11 月30 日的报道中称,河源是具有2200 多年历史的客家古邑,是目前中国唯一的纯客家地区,拥有350 万客家人口。
焦点三
客家文化传承
12 月2 日,《南方日报》报道称,在11 月 29 日举行的第23 届世客会“客源天下与天下客家”国际研讨会上,有学者惊呼,客家文化海外传播“濒危”。报道指出,构成客家文化的首要因子,便是客家方言;但随着新老华侨的更替,第三代多数已不会使用客家话。客家方言是维系客家族群的根本,随着客家方言的消亡,客家文化必然面临着衰败和消亡的危险。
11 月28 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常委、香港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第23 届世客会最高荣誉主席曾宪梓与媒体的见面会上,凤凰卫视中文台的记者也向其提出了与客家文化传承有关的问题。
焦点四
只联谊不招商成关注点
12 月1 日的《广州日报》在A16 版以《“世客林”里植乡情“客娘颂”声别乡亲》为题,报道了世客会举办的情况。报道称,本届世客会最特别的一点就是不招商,恳亲联谊和文化研究是本届世客会的两大主题,世客会期间没有安排招商日程,是一届纯客家恳亲、纯文化交流的世客会。
台湾联合新闻网11 月30 日在世客会中也以《不招商纯交流世客会河源开幕》进行了报道。
此外,《惠州日报》、《梅州日报》等周边媒体分别在11 月30 日、12 月1 日在头版报道了世客会开幕的消息。
黄小晴 整理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