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让作文批改成为师生交流的阵地

    毋庸置疑,作文令师生很头疼。对学生来说——作文难写;对老师来说——作文难改。长期以来,在此种情绪的影响下,作文成了夹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毫不相干的第三者。其实,笔者以为,师生不应把作文当成孤立的个体,而应把它作为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促成师生交流的阵地,唯有实现“教师——作文——学生”一体化,才能实现作文水平的提高。

      一、让作文批改成为写法交流的阵地

    初中生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之后,有时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就是说,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后,各种文体的模式套路已基本成型了,但有时一些具体的写法却把握不准,明知这样写不妥,却又不知该如何变化,此时教师就应适当的点拨,引导其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比如有一次,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力与创新思维,我故意布置了一篇老掉牙的作文题——秋天。其中有一个同学在作文自批中写道: “本文围绕秋天写了几个秋季的特有景象,如秋天在晴朗与凉爽,秋天的丰收与繁忙,但又写到了秋雨中树叶的绿,似与要求不符,但这确实是我所观所感。”而在互批中也这样写:“本文抓住了秋写了不少景象,语言很优美,让人读后仿佛跟随作者也走进了那温柔的绿巷里。但本次作文要求写秋,文中却出现了不少绿。好像给人春天的感觉。” 从学生的批语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类作文的写作在认识上有误差。以为写秋天时颜色必是黄,而不能用绿。于是我在批语中写道:“其实,秋天写绿未尝不可,关键是写出秋天中的绿与春夏中绿的不同之处来。例如,春天中的绿是新绿,夏天中的绿是墨绿,而秋天中的绿是黄绿,绿中泛出黄点。所以写景作文重点是把握住景物特征,把看似的东西写出一个与众不同来。”如此一来,既纠正了学生批改中的失误,又指导了写作方法,真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二、让作文批改成为思想交流的阵地

    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阶段,自以为是大人了,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了,但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又不免流于肤浅或片面。这在作文中便能最大程度地体现出来。记得一次半命题作文是“我再次感受到了_______”,有个同学写的是“我再次感受到了虚伪的可鄙”。内容是前不久为了迎接县教学常规检查学校所做某些工作。文中把为了迎接检查,老师精心备课,学校全面打扫卫生等写得虚伪可鄙至极,表现出了极大的厌恶,措辞相当激烈。他在自批中写道:“本文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很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受,我就是看不惯学校的这种弄虚作假……”而在互批中另一个同学这样写:“本文取材于真实,很有真情实感,但说话欠妥当,一个学生不应该用这种口气批评自己的学校,其实这一切都是为我们好。”看来,如何看待生活中的 “反面素材”,学生在思想上有很大分歧。于是我在批语中写道:“你能够抓住身边的事,善于观察,巧妙入文,抒发了真情实感,很好。但我还希望你能深入的思考一下,将学校平时的工作和检查时的工作作个比较,是否那次的工作是彻底的虚假?难道老师平时就没精心备课?学校平时就不打扫卫生?总之,我们应该学会全面深刻的去分析某一现象,而不能简单的把一事物定为好或坏……”那次作文之后,我曾作过追踪调查,发现那个学生的思想认识已渐趋成熟,待人接物也较和缓了,一次贴心的评语交流,使其免于思想上误入歧途,我很欣慰。

      三、让作文批改成为情感交流的阵地

    我经常强调学生作文要“说真话抒真情”,所以学生作文批改便成为情感交流的阵地。有一次,生物老师向我反映说某同学像有心事似的,也不知怎么回事。没想到问题答案竟让我在作文中找到了,那周的作文话题是“选择”,从文中显示出她收到了男生一张纸条,正不知该如何选择,文笔极端细腻,心情异常矛盾。于是我便借作文批改进行了一次旁敲侧击的教育,我写道:“要知早熟的果子虽然好看,却是又酸又涩。我们是否应该帮她尽快走出青春的沼泽地?”下次作文再交上来时,我发现“月亮不再昏暗,星星不再眨着迷惑的眼睛,主人公的脚步也坚定了”。

    其实,这种方式的作文批改不公开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是满足了学生对作文的期待心理,因为自己写出来的作文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了,这会大大增强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有了方法,又有了兴趣,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就不是一个大难题了。






上一篇:激活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下一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