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让学生的作文充满个性

     在作文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写出能展示自己的个性的文章,就能避免学生作文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情况。特别是在面对同一文题或同一写作材料进行作文时,要避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让学生独创新意写出出类拔萃的文章来,更是一个值得教者思考的问题。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写出能展示出自己的个性的文章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导学生:

      一、引导学生写出“真我”

      “真我”就是说真话,说心里话,而不是说假话、空话、套话、言不由衷的话。这既是作文个性化的要求,也是做人的起码要求。过去的作文教学,发现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学生说假话。作文中,不少学生编造故事,什么拾金不昧,车上让座,送老人回家,在高考中有的考生为了骗得一个好分数竟不惜说自己的母亲身患癌症,等等。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永远不会过时,因为真实才是文章的生命,真实才是文章永恒的魅力!例如,有学生写《我的理想》:“爸爸还没走的时候,他对我说,孩子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当科学家。妈妈却要我长大后当警察,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警察,我的理想就是变成一只狗,天天夜里能守在家门口。因为妈妈胆小,怕鬼,我也怕。但妈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变成一只狗,这样妈妈和我就不再害怕了。”这是一篇多好的作文,感情真挚,说真话、心里话!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真实地反映生活,倾听自己内心的冲动和良知的呼唤,追求自由表达的审美体验,其文才能“写真我,做真人”,凸显所写作文的个性色彩。

      二、引导学生写出“新异”

      “文章最忌随人后”。要想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在思维方式上就应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

     (1)角度求异

      在让学生写“读《龟兔赛跑》有感”的作文时,有同学从另一角度切入,很有创见地提出了“乌龟的侥幸取胜不值得赞扬,真正的较量和竞争要凭强劲的实力”的见解,很有创意。

      (2)弃俗求异

      比如,一些同学一写到教师,总习惯把教师比作“蜡烛”,所谓“毁灭自己,照亮别人”云云。为什么就不能用太阳或灯塔来作比喻呢?

     (3)换位求异

      如,记者问球员:“足球对体育有什么贡献?”“什么贡献?一点也没有!”“一点也没有?”记者吃惊地问,“你能说得详细一点吗?” “当然。”“足球使22 个需要休息的人在场上拼命地跑,而那么多需要运动的人却坐在那里傻看。”这是典型的换位思考看足球,这要比从正面谈“足球对体育的贡献”更能给人以启发,收到发聋振聩的效果。

     (4)文体求异

      在文体上可据文章的内容而采用灵活的形式,如童话、寓言、小小说、日记、书信、采访报告等形式都可登大雅之堂。如有同学在写有关“环保”这个话题时,他便写成了《动物日记》,以海、陆、空等不同的动物的切身感受来反映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读来让人耳目一新。三、引导学生写出“特镜”

      被喻为“猪肚”的文章中间如何写得精彩而动人呢?毋庸置疑就是精心设计出一两个精彩片断来。这种片断或浓墨重彩、精工细描,或饱含深情、抒发感慨,或画龙点睛、揭示哲理……这种文字看似短小,但“磁力”大,它往往能像闪光的珍珠一样博得读者的青睐。一次,按照作文训练的要求,让学生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同学们的作文交上来以后,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写的是自己的母亲。他们的文章结构完整,其中也不乏优秀作文,但大部分都是单调的概括性叙述、直接的评价性语言,致使人物的形象干瘪,感情没有依托,达不到感人肺腑的效果。

      在作文讲评课上,我再次范读了朱自清的《背影》,并进行了示范分析:在车站,老境颓唐的父亲拖着肥胖的身躯努力爬上月台的瞬间背影,让作者感动得泪湿青衫。作者的感情触发缘于父亲买桔子时背影的细描特写,这至真至诚的父子之情,比“父亲是多么疼爱我呀!我爱我父亲!”“父亲是多么崇高,多么伟大啊!”这样的空洞抒情不知要强多少倍。同时,我还告诉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发生的事情,找出那些让你动了真情的事,进行具体的细腻的叙述和描写,从而打动读者的心。

      当同学们把精心修改的作文再次交上来的时候,我发现有不少作文发生了质的变化。例如,一位同学写她由于中午在学校食堂没有吃到午饭,下午放学饿着肚子回家,满希望母亲能端出可口的饭菜,可是母亲却躺在床上,“我”不问缘由,大发脾气。当母亲拖着疲乏无力的身体,支撑着为“我”做出饭菜,并端到“我”的面前时,“我”难过得哭了。生动逼真的细致描写,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综观这次作文,笔者得到一点启发:生活中发生的那些让我们喜怒哀乐的事情,只要我们善于捕捉一些让我们刻骨铭心的“特写镜头”,并进行精雕细刻,并将你的真情倾注笔端,就一定能写出个人切身体验、感人至深的好文章。

      四、引导学生写出“语味”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若无文采,读起来就会让人索然无味。因此我们要想文章获得他人青睐,就得在锤炼语言上下工夫。

      (1)巧设标题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下面是笔者摘录的一些精彩题目,简单进行一下分析:

      1.对偶对比添文采。如:《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纳他山之石,琢自己之玉》,整齐精练,言简意赅。

      2.诗词歌曲助典雅。如:《掀起你的盖头来》《化作春泥更护花》,庄重典雅,风趣幽默。 3.比喻拟人增生动。如:《黑猫警长》《驿路梨花处处开》,生动形象,新颖活泼。

      (2)写好开头

      古人把文章开头称为“龙头”, 一定程度上说,就是好语言好开头能产生“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动人效果。如:“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财富,随着勤耕者的不辍收获”。此段文字语言富含哲理,意蕴深厚。多方设喻,可谓字字珠玑;精用排比,尽显妙笔生花。

      (3) 奇思怪想

      请看学生作文一摘句——“血可流,头可断,发型千万不能乱!”句意是写发型风波之事。作者很有创意地把一个陈旧的政治口号顺手拈来,加以改造,嫁接到学生生活中来,化为我用。学生的口吻,学生的天真,学生的心态,学生的机智一览无余,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4) 精辟模仿

      生活中经常流行一些精辟用语,只要我们稍作改变或调整,就能另现一个新的境界。如:化“我们面前有困难”为“困难面前有我们”,则畏难情绪变为迎难而上的豪迈;用“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替“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表达了一种为人景仰的高尚情操。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文章都需长期积淀,偶然得之。我们应把长期阅读、积累和感悟作为创新写作基础,并从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学会“拿来”,用创新的眼光“占有、挑选”,汲取其丰富的精神营养,积淀为自己的个性素质,从而为写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这样才能写出一篇知识丰富、寓意深刻、有个性的好文章!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下一篇:作文教学中的“放”、“收”、“提”三字法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