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几个认识阶段
学生怎样才能学好生物知识,怎样才能学会学习生物学呢?我认为应根据生物科的特点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生物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学生的智育发展上有着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中学生物教学只有做到以育人为本,重视与实际的联系,加强试验教学,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动脑、动手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学生应遵循认知学习的以下几个阶段,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一、信息输入阶段
学习生物学的第一个阶段是信息输入阶段。要丰富学生的感知,学习新知识就要输入新信息。要明确哪些是新知识,如何输入新知识,如何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呢?首先要通过各种感知才能进入学生的头脑中。先是看、听、想,在学习中通过多种感官协同参加的感知活动输入信息。看,是通过视觉来输入新信息。如看生物课本(包括各种生物资料),看直观材料,观察实物和现象。例如在学习花的基本结构时,可以通过观察当地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桃花(两性花)、南瓜花(单性花) 来丰富学生的感知,在丰富的、典型的、正确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从而得出两种花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又如在七年级第一册第四章,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实验中,学生可看见,叶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没有见光的部分没有产生淀粉。学生通过观察现象进行思维,信息得到输入:光合作用之所以需要光,是因为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的生理活动,必须有能量才能进行;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听,是通过听觉来输入新信息。如听老师讲课,听声响材料等。想,是信息输入后经过思考,有时边看边思考,有时边听边思考,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堂讲授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讲完“叶绿体中的色素”后(结合演示实验) 提出:生长正常的韭菜用薄土盖上几天后,就成了“韭黄”,为什么?经过诱导启发:盖上薄土——无光,变黄——叶绿素不能合成,于是学生很自然地得出结论:光是合成叶绿素不可少的条件。总之,结合视听,经过多思考,善思考,才能掌握新知识,充分利用多种感知觉的协同活动来提高感知效率。
二、同化操作阶段
学习生物学的第二阶段是同化操作阶段。怎样进行同化操作?一是明了新知识,二是激活旧知识,即让原认识结构中相关的旧知识呈现“实化”状态,伸出知识挂钩。如学生已学过“组织”的概念,植物的主要组织有“保护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机械组织”等知识。现在要学习“输导组织”这一新知识,通过同化方式,新知识获得快。如学生已学过“遗传”的一般概念,并学了“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三大规律”等有关知识,接着学“性别的决定” 和“伴性遗传”。通过同化方式的学习,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原有的“遗传”概念也被大大地丰富、拓宽、加深。又如植物的有性生殖在七年级的教材中已讲授,但并未给出有性生殖的定义。因为间隔的时间较长,学生记忆模糊。教师放映动态图像,重现“桃的开花和结果”的过程,激发学生记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让学生独立填写,引导学生将对图像的观察转换成文字和符号,并用语言表述出来,通过视觉、文字、语言,多维度、多层次的图文间的思维转换,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训练,在图文转换的尝试中 “温故”。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解答教师精心设计的“有关被子植物生殖”的问题,层层深入,进而“知新”,顺理成章地归纳出 “有性生殖”的科学定义。这种学习方式比较省力,而且使原有的知识得到巩固,让新知识相互作用,并配合材料的变式和比较,揭露本质属性,明白内在联系,从而获得知识,实现理解。“一切后学的知识都是根据先学的知识为前提条件”。应让学生明白以旧知识去同化新知识,进行理解学习是学习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三、记忆保持阶段
学习生物学的第三个阶段是记忆保持阶段。在生物学学习中可采用多种记忆,如常用的纲要信号图解或知识提纲,可采用理解记忆;如结合使用直观教具来学习,可采用感觉记忆;如对重要概念、主要原理、实验步骤可采用机械记忆;如接近、类似、对比、因果等关系问题,可采用联想记忆等。例如脚气与脚气病的区别,脚气是指霉菌感染足部的一种常见传染性皮肤病,而脚气病是因人体缺乏维生素B1 而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炎、肌肉萎缩和水肿等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这两种病不难掌握,但是学了以后,同学们常表现为张冠李戴,所以应该注意词意区别:“脚气病”有“病”字,是病情较重的那一种,“脚气”无“病”字,是病情较轻的那一种,于是,同学们再也不会记错了。在记忆的保持阶段,学生应加强记忆的目的性及自觉性,因为只有明确目的任务,才有良好的记忆效果,学生知道应记什么,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采用正确的识记方法科学地记忆,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防止遗忘,收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在生物学的学习过程中,把看、听、读、写结合起来,以提高识记的效果。
四、迁移应用阶段
学习生物学的第四个阶段是迁移的应用阶段。在学习中应注意用分析、综合、评价的练习,注重问题的解决、分析和解释形成理解、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学习材料的迁移、提高、领会、应用、分析、综合的层次水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生物学学习本身和学习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在学习减数分裂时,要与生殖、发育、世代交替、有丝分裂、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连锁互换规律等联系起来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这个阶段应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习,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把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的系统中去,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实践中去,在这个阶段,学生应养成分析问题及进行可逆联想的习惯,既应用原有知识,也重新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养成可逆联想的习惯,既要从个别到一般,也要从一般到个别;既要从分析到综合,也要从综合到分析。这样才能使学生
上一篇:浅谈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几个认识阶段
下一篇:后进生的转化途径之浅析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