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专家称长江中下游大旱敲响气候危机警钟

    眼下长江中下游一些地区旱涝急转,但人们仍不会忘记前期的罕见旱情。一场历史罕见的大旱将中国水资源丰富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推上了尴尬境地,曾经烟波浩渺的两大淡水湖中心区成了“草原”,湿地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有关气象专家表示,导致大旱的直接原因是气候异常,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这次大旱再次表明:“气候危机”已经越来越深入地影响到民众的生活。

    监测显示,今年前5 个多月,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三至八成。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平均降水量为1954 年以来同期最少。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评估,这是长江中下游自1954 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较为严重的旱情,达到极端气候事件标准。

    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这场异常干旱,专家认为主要是由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大气环流发生了显著改变。曾参与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的湖北省气象局科技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陈正洪介绍,本次干旱再次说明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研究分析表明,气候变暖导致低层空气明显变暖,大气不稳定性增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强,气象灾害的发生更加难以预测。

    世界自然基金会2008 年发布的《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报告显示,在过去几十年气候变暖的过程中,尤其是上世纪90 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正日益加大,极端严重的洪灾、冰雪灾害及干旱事件有增加的趋势。报告预测说,中国长江流域未来50 年地面气温将可能上升1.5 至2 摄氏度,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极端气候发生的频率将呈进一步增加趋势。

    湖北省气象局局长崔讲学介绍说,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方面是适应气候变化,变弊为利,减少损失;另一方面需要延缓气候变化。从适应变化而言,需要各地地建立高效专业的应急机制,而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在生活方式上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从延缓变化而言,则是要从根本上建立起延缓气候变化的体制与机制。武汉区域气候中心认为,本次旱情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包括防灾减灾体系不够完善,水利设施严重落后;旱情监测体系处于起步阶段,旱情监测评估和预测分析能力严重滞后;防汛抗旱技术水平偏低,抗旱工作基础研究滞后,抗旱手段相对落后等等。“适应气候变化还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增强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建立更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陈正洪说,“具体到这次旱情,对于长江中下游居民而言,需要在各个层面上增强节水意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






上一篇:谈谈初中物理随堂实验教学的实施对策
下一篇:蝙蝠的回声探测器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