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课堂气氛下的反思
一、热闹之下,要求学生做积极的听众
说到听说教学,我国的语文教育家黎锦熙先生曾在《新著国语教学法》中指出国语教学的四大要求(能读、能听、能说、能写),强调了听话教育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教育学生重视听话训练,并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听话习惯。可是,我发现某些课堂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提问,学生一起回答。当发言者在思考怎样用词时,听众已迫不及待地插话了。这时,课堂固然活跃,可是隐藏着忧患。以上听话者的行为,是不尊重人的表现。久而久之,会使人养成不思考的习惯。如果让这种行为放在与人交往上,肯定是不受欢迎的。
所以,每接到一个班,我都会指出听话训练的意义,并提出要求。起初有些学生意识不够,总有插话现象,而我会适时提醒。渐渐地,学生在听的时候变得耐心了。有时,遇到学生发言,话说到一半就停在那里,他在绞尽脑汁地想怎样用词,我和学生都极有耐心地等待着。有一次,开读书交流会,有位男生谈感受:“我要读书,不要成为国家的……累赘。”他讲这话时,停顿了许久,才想到“累赘” 这个词。这个期间,我们不敢说任何话。最后,只见他眼睛转了几圈,闪了一下,这个词就吐出来了。那时,他是脸上带笑的。当他把话说完了,大家才松一口气。然后,我幽默地说: “看,我们多有耐心,他多会思考啊。”大家都有了成功感。因此,教育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听话态度,才能更好地与人交往,获取知识。
二、热闹之下,教给学生说的方法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初中阶段提出较明确的规定,如“要求初中一年级学生能具体的讲述见闻,能在课堂和讨论会上作简短发言,清晰响亮,语句比较连贯。”可是,在某些语文课堂上,学生说的机会不够多,不是一起回答、滥竽充数,就是说得不够完整,或是说得太简单,发言缺乏个性化。不难发现,教师一方面缺乏指导。另一方面,当学生讲时,由于该生在思考怎样用词,在这个空档,听众已替学生回答了。慢慢地,发言者就有依赖心理,说话也不完整,更不用说遣词造句了。
这些不足,我也犯过,但现在一直尝试改变。在教学中,力求创设时间和空间上空白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参与;力求创设成功的情境,使学生学会参与。而且,为鼓励学生大胆述说,我实行说话“四允许”的“开放”政策:允许说错、允许补充、允许修正、允许保留。如课前五分钟演讲时,要求学生不用看稿子讲故事、说读后感、报道消息。声音不响亮的,或叙述不够流畅的,本人作一些指导,要求对方再讲。当学生回答问题时,专心的听他把话讲完,再鼓励他把话说完整、说流畅。
同时,教师还教给说话的方法。必要时,本人会做一些示范。教学小说时,我让学生结合课文的情节,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去分析人物形象。如教学《空城计》一课,分析诸葛亮的形象时,学生分析太简单。于是,我指出方法,然后示范一遍:“诸葛亮是一个处乱不惊的人,因为面对司马懿的突如其来的十五万大兵,他并没有像其他官兵那样惊慌失措,而是冷静地做部署。这些都显示他的与众不同。”之后,学生分析司马懿时,都评论得有条理。这时,他们所讲的已不是一句话,而是一段话。这样,提供舞台给学生,教给方法,学生会非常乐意讲,比老师一堂言的效果好多了。
总之,在课堂上,教师确实要力创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但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在热闹之下,要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礼貌的听众,有自信的演讲者。那么,这样的活跃是最受欢迎的。
上一篇: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下一篇:德性教育——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必经之路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