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教育——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必经之路
一、德性教育与中学政治课教学相互交融的必要性
德性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做人的品格。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道德教育乃国民教育之根本,养成完善人格之关键。他说:“若无德,虽则体魄智力发达,适则助其为恶,无益也。”德性教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中学政治科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内容中无不渗透着德性知识。政治教师肩负着提高青少年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双重任务。而如果想要更好地完成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就必须在政治教学中贯穿德性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做人。
二、德性教育与中学政治课教学相融的途径
德性的养成不是单靠外在教育或者内在修养就可以形成的,而必须是二者相结合、相互渗透与相互作用。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不仅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更需要教师充分运用自身的德性修养细心、耐心、用心、创新地教育。
(一)身正为范——提升教师的德性,发挥榜样作用
教育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种影响力之大是任何教科书都达不到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
教师德性总是与教师对待学生、同事和教育工作的态度与方式直接相关。教师德性的好与坏总是反映在他对待上述问题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教师的专业角色决定了教师的德性至少需要善良、爱心、公正、责任等成分。教师良好德性的养成,需要教师对行为的自我反思,对品性的自我修炼,对角色的自我觉醒。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德性教育
教师的良好德性为其塑造了良好的人格魅力。要在政治教学中渗透德性教育,离不开充分运用德育素材,捕捉德育信息,创设德育情境。诚信缺失是一个不容我们回避的知识话题。在讲述这个话题的时候,笔者尝试用一个小课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正视并理性分析这一问题。情境小课题:《诚信有多远》。
第一部分,创设诚信情境,提出诚信课
题。通过几幅诚信、非诚信漫画,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必修一《经济与生活》中提到,企业如果要提高其经济效益,除了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战略、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外,还必须诚信经营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也出现了“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将诚信作为一个话题引出来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第二部分,让学生明确这是一个德性难题。由学生讲述发生在自己或身边的诚信案例,激发学生对诚信探讨的兴趣,调动理性思考和探讨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引起学生的重视和理性思考,我讲述了一个关于 “丢失了诚信,错失了机遇”的故事。
一位在德国名牌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虽然获得了博士学位,专业是热门的计算机软件设计,但在德国却找不到工作。为什么呢?原来这位博士初到德国时因经济紧张经常坐车“逃票”,而德国的公交车不查票,只是偶尔有稽查员上车检查。有一次实在不巧他被查到了,在补交票款后被记下了证件号码,想不到从此有了“不良信用记录”,哪怕他学历再高技术再精也没有企业愿意用他。第三部分,增强诚信信心。将典型案例曾子杀猪的故事与现实冲突进行对比,让学生把握前进和曲折性的统一,虽然“路漫漫兮其修远”,但“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以情动人——升华学生的德性,实现德育目标
情感是维系师生关系的纽带。在德性教育过程中,如果想要取得更好的成效,仅限于说教的形式是难以收到良好成效的,还应辅之以情感教育。所以,教师在进行德性教育时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表现,尊重爱护每个学生,用情感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用情感打动他们。
三、结论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德性大多数是由教导而成,培养起来的,所以需要经验和时间。”所以政治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德性,并以此教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德性。学生也应积极参与、主动吸取,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内化和升华。德性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上一篇:热闹课堂气氛下的反思
下一篇:培养兴趣激发学习内驱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