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培养兴趣激发学习内驱力

     【摘要】兴趣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依据中学生的心理因素,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以求最大程度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兴趣 学习 动机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氛围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强调教学要做到使学生“好之”、“乐之”,也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源泉。一个学生如果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如饥似渴地钻研,就会专心致志地听讲,就会认认真真地完成作业,其学习潜能就会充分地挖掘出来。

      爱因斯坦曾说过:“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儿童乐于学习,那么他就会十分投入,学习的不断进步就会很显然。古今中外的学者都为我们揭示了提高教学效率的科学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

      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师的教只能为学生的学提供外部条件,学生能否学会,能否会学,都有赖于自身的主观努力。如果学生对语文学科缺乏自身的主观努力,如果学生对语文学科缺乏积极性,无论教师怎样苦口婆心地教导,也是难以提高其学习成绩的。所以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研究教材本身,研究课堂教学组织,还应该研究教学主体,即研究活生生的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策略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学习动机的激发

      首先,重视学生对初中语文的第一印象。

      兴趣往往取决于个体对事物的第一印象。虽然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六年语文,但是,初中语文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学习方法,较之小学已有全新的特点,加之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已逐渐由儿童期进入青少年期,他们对未知领域有着浓厚的探索愿望,对于新学校、新老师带有新鲜感,好奇心。如果我们只是生硬地强调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或是作几条硬性的学习规定,甚至索性迫不及待地讲起课文来,这当然满足不了学生的新鲜感、好奇心。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这第一节启蒙课上好了,则事半功倍。不过,上好这一节课很不容易,它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备教材、备学生,同时还需要教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进行初中语文的学习的导向,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其次,重视导入新课的技巧。

      导入语一般要做到求精,有概括性;求思,有启发性;求妙,有趣味性;求准,有严密性。其表达形式大略可分为:

      (1)创设合适的情境氛围,导入新课,其手段有:

      谈话激情。主要靠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创造意境,牵发联想,或突出贯注于文章之中的感情旋律,或“再现”文章的美景佳境,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

      音乐激情。先放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音乐,造成特定氛围,叩响学生的感情之弦。图画激情。出示描绘课文主要内容的图画,引导学生观察,从感知具体形象入手导入课文。阅读激情。教学抒情性的诗歌或散文,用充满感情的朗读,去拨动学生的感情琴弦。

     (2)激发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其手段有:

      以疑问激发兴趣。抓住课文内容矛盾的 “焦点”,不失时机地撒下火种,有助于启发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思维去学习课文、获取知识。以实验激发兴趣。教常识性课文,为激发兴趣,增加感性知识,可从实验导入。以故事激发兴趣。在导入时,“先讲一个故事”,自然会激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对故事里提出的问题他们也肯定舍得动脑筋去认真思考。还有以理导入等等。

      总之,教师运用精心设计的简要、生动、有针对性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教学实践表明,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多变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把课教活、教新,而千篇一律的语文教学方法是提不起学生学习兴趣的。

      因此,教学方法要因文而异,即不同文体的课文应采用不同的教法,同一文体的不同课文也应采用不同的教法。小说的教法自然有异于议论文的教法,说明文的教法也自然有别于诗歌或戏剧的教法,《小巷深处》和《春》都是七年级所选的散文,前者应侧重于导读,让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领会母爱的真挚感人;后者应侧重于欣赏,让学生从作者的形象描绘中感受春天的生机和活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学习不同的课文中产生不同的愉悦。

      教学方法还要因学生而异,即孔子说的要因材施教。学生不同,或其年级不同,其文化基础、接受能力、心理特征、审美趣味和学习习惯都有所不同,教学方法只有适应他们的特点,才会使他们感到兴趣盎然。初一学生应以发展其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时要让他们多读、多讲、多表演,教师过多的讲解反而不利于发展他们的个性。教学方法要因教师而异,即考虑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相应地采用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教法。例如教师有朗读特长,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富有表情的朗读,通过语音将新教材的信息输入学生大脑,从而引起其对教材的极大兴趣;又如有的教师板书有长处,就可以努力成为板书艺术家等等。教学方法当然不必强求固定,只有常教常新,才能使教学方法成为增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催化剂”。

      三、和谐教学氛围的创设

      所谓教学相长是指教学过程中要形成一种积极、生动、完美的教学氛围,实现师生双边 “教”与“学”的和谐共振,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为了创造出这样一种愉快学习的氛围,教师课堂教学的所有行为,要凸现一个“乐”字,让学生乐学,爱学。

      这种和谐教学氛围的创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语言的丰富和生动。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尽量采取优化的教学语言,艺术的教学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可以幽默,含而不露地启发学生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他们的领悟,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引起宽松愉悦的心理共鸣,从而顺利地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学语言还可以妙趣横生,情理俱佳,引人入胜,“粘”住学生。此外,教师也可以采用譬喻的说法,说明事理,深入幽微;描摹物态,给人哲理的启发、形象的遐想,可以受到以一当十、理趣俱生的效果。

      教师的教学情感是形成语文教学愉快氛围的最活跃的因素。情感的浓淡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思想的陶冶、道德的规范、心灵的净化。教师的情感越浓烈,教学便越富艺术魅力,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的正面鼓励是创造愉快教学氛围最积极的方法。马斯洛曾说过:“几乎所有的儿童,在受到鼓舞的时候,在没有规划和预先意图的情况下,都能创造一支歌、一首诗、一个舞蹈、一幅画、一种游戏或比赛。”我们要针对这种情况,多从正面鼓励和表扬,会使他们更加乐学;对于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的正面鼓励,会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只要学生有一点微小的进步,教师的及时表扬和鼓励,将成为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

      总之,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学是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1—6 册语文出版社

      (2)《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语文出版社(3)《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李淑化窦维华中小学教育研究,2002.2

      (4)《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上一篇:德性教育——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必经之路
下一篇: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主动性学习的培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