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预防“问题学生”之我见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对学校的影响越来越大,各个学校的所谓“问题学生”越来越多,“问题学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给学校教育和班主任工作带来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而实践表明,“问题学生”往往是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其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由此可见,“问题学生”是可以预防的,关键是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是与学生对话最多的人,下面我就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如何预防“问题学生”发表一点看法。

      一、平等对话,形成合理管理。

      形成“问题学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是由于学生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所导致。如,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父母们往往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愿望与想法强加给子女;学校出于竞争的压力,也往往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也往往把培养“听话”学生作为自己工作最大的满足,学生稍有“问题”,便会拿出师道的尊严批评和指责学生。虽然家长、学校和教师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这些不平等的待遇,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严重落差,久而久之就会把不是“问题”的问题变成“问题”。因此,班主任预防自己的学生出问题的首要任务就是营造平等对话氛围,形成对班级的合理管理。因为只有通过平等对话,师生之间才能彼此接纳,这是形成合理管理的前提条件;也只有通过平等对话,才能走进学生心灵,从而发现“问题”的苗头,引导学生走上正轨。

      具体来说,班主任在日常的管理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形成对班级的民主、平等的合理管理。

      1.改变成年人永远正确的观念,尊重和信任学生。这是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前提。美国教育家艾莫森有一句名言:“教育成功的秘密就是尊重学生,谁学会了尊重学生,谁就掌握了教育这把金钥匙。”只有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将师生的关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打开与学生沟通的大门;只有尊重学生,才不至于压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诸多优秀素质发挥出来。尤其要尊重那些有过错的,有严重缺点、缺陷的和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2.营造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同学关系。一个学生不得到班级这个小社会的主体——同学的认可,也是很难建立自信的。因此班主任必须改变过去的“班主任主宰学生,学生无条件服从班主任”的传统做法,营造出“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同学关系。首先要营造一个民主的、平等的、人人都有机会参与管理和发表见解的班级管理体制;其次可以多组织相关活动,通过集体活动来融洽同学关系。

      3.不能把任何一个学生归入另类。在班级管理中,容易出问题的往往是学习成绩差,或其成长不符合传统,又或个性张扬的学生。遇到这样的学生时,教师往往容易拿过去单一的标尺去衡量,硬性地把学生归入另类。我们这样做时,恰好与学生的不成熟心智带来的逆反心理合流,学生也就真的成了另类的“问题”学生。因此,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切忌把任何一个学生归入另类,而是应当充分地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人的心灵和人的面孔一样,总是千差万别的”。不承认、不尊重学生的个性,把学生按照统一规格“加工”成同样的机器零件,那是对人才的扼杀。作为班主任,不但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最好还能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来为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服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和谐、民主的班级中得到充分和全面的发展。

      二、建立起包括家庭、班主任、科任教师、同学等在内的全面的支持系统,从而确立自信。

      有许多案例表明,“问题”学生都不是一开始就有问题,往往都是长期受到不平等的待遇,缺乏外在的支持,缺乏成就感和归属感导致缺乏自信,因此就会通过异端的方式来表达和证明自己,从而寻求归属感和成就感。因此,如果班主任在平时的管理中能建立起对每一位学生的包括家庭、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同学在内的全面的社会支持系统,也就能在最大限度上避免“问题”学生的出现。结合我平时的工作经验,我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多与家长联系,了解家长对子女的看法,争取家长对子女的信任和支持。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和看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一个班主任,我们虽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某些家长对子女的不正确的看法和要求,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无法争取家长对子女的信任和支持。我的做法是,对于某些对子女有不正确的看法和要求的家长,经常通过电话或短信的方式,把其子女在学校的种种进步告知于他,从而帮助家长形成对子女的全面的了解和科学的认识,从而信任和支持子女。

      2.多与科任教师沟通,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各种表现,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因为自信不是空中楼阁,是建立在一定的成就感和他人的肯定的基础之上的,班主任只有增强对每一位学生的了解,并能在日常学习中不失时机地恰当加以表扬,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被接纳和被肯定的感受,长此以往,定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3.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记得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在批评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学会指责;在激励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学会感激。”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应多一些欣赏,少一些指责。对于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欣赏与信任,前面已有所提及。我认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互相欣赏,为树立自信提供来自于同学的支持。在我以往的班主任工作中,每接到一个新的班级时,我都会召开一次有关“欣赏、赞扬”的主题班会,在课室里悬挂一些关于互相欣赏,互相学习的标语,在日常谈话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

      总之,我们要培养的是会做人的、善良的、快乐的孩子,而不是只会做功课的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入到“问题”的行列。






上一篇:“教是为了不教”——浅谈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