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是为了不教”——浅谈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使教育成为学生形成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践行的过程。
一、使学生自我认识
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是自我教育的基础。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不高,往往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对目标不能如愿实现而造成失去信心或缺乏斗志。那么,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呢?首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了解这方面的特点、缺点,有效地在学习生活中做到扬长避短,完善自我。
其次,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有的学生,特别是差生不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持有自卑的心理,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其闪光点,给予他机会表现其过人之处,并通过努力而得到他人认可的成功体验和能力优势。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正视自己的不足,明白自己有不足就更需要努力,更需要别人帮助的道理。
二、要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
学生客观评价自己,就会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向,把道德认识转为约束自己行为的自觉力量。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评价过程其实是思想斗争的过程,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评价的时候,不能每件事都要老师给他们评价,否则就会中断自我教育,形成教师替学生思考、代学生说话、给学生下不恰当结论的局面。这样容易造成学生不满,将教师对学生的表扬看成哄骗,把教师的批评看成整人,把教师的引导看作是引诱。所以老师必须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是非之处,然后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达到扬善弃恶的目的。
三、让学生能自我践行、自我约束
学生有了正确的自我评价,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就会调动上进、自信、美好、无私的内在潜力,去抑制懒惰、丑恶、卑劣、自私的东西。然而,教师也要经常看到许多学生言行不一,明知故犯或有意无意地违反纪律。所以当学生有了正确的目标后,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发现错误,自我改正,并做好自我总结,以便强化心理暗示,形成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说:“只有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精心培养,耐心引导,才能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干事,学会创新,才能使教育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上一篇:不应忽视写字教学
下一篇:预防“问题学生”之我见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