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新情感培养创新意识
一、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是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首要任务。首先,教师要摒弃重优轻差的学生观,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即魏书生说的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要相信学生。既要分析学生、分析学法,也要分析课堂、分析教法、分析效果;不要把责任推给学生,要善于寻找自已的不足。其次,教师要摒弃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等片面发展的教育观,树立全面发展的育人观。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根本,教师应从根本出发来运用手段而动摇根本。此外,教师要摒弃低分低能的人才质量观。不要以分数论英雄,应该从能力看发展。第四,教师要树立整体优化的课程观。既把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结合起来,又把课堂内与课堂外结合起来,积极拓展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开放式地全面地培养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例如,我在教学《The Tiger and the Monkey》这一课中,设计了一个“双簧戏”:一位同学藏在后面口述故事,另一位学生在前面表演,还有一位有绘画基础的同学在黑板上画。利用这种喜闻乐见的小品形式复述故事,台上的同学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并夸张地表演出来,台下的同学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锻炼了听力,进一步熟悉了故事的内容。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
学生怕发表的意见有错误,受到嘲笑或批评,习惯于照抄现成答案,屈从天随大流,不愿发表自己的见解,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勇气,更不会有创新的灵感。其实,这是心理的 “安全感”和“自由感”的结果,只要教师在给学生发表意见机会的同时,更给学生发表意见后的“安全感”,就能使学生自由地抒发自己的见解,在各抒己见的浓烈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激起创新的火花,产生创新的灵感。而这种“安全感”来自于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来自于适宜的教学环境。实践证明,任何恶意的批评、嘲笑或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行为,都有可能造成学生心灵的创伤,压抑、扼杀或抵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思维,只有教师与学生民主平等、和谐共处,在一种无拘束的气氛中,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非智力因素,使师生交往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情舒畅、思维敏捷。才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觉的开启心灵的智慧,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比如,我在教学begin to do sth 和begin doing sth.时,我解释到,两者通常可以转换。如,He begins to swim.= He begins swimming. 突然,有个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站起来,问道:“ 老师,那我记得有句话是Everything begins to grow in spring.也可以说Everything begins growing in spring.对吗?”这时,有部分学生就用“嘲笑”的眼神看着他,暗示老师都说了两者通常可以转换,肯定行啦。我见此情景,首先表扬他:“很好,这个问题提得好!你很细心!”接着我继续解释,有三种情况是只接不定式的:1. 用于进行时;2. 后面的动词是心理或精神活动时;3. 主语是物时。因为这句话的主语是Everything,所以这里必须用不定式。如:1.She is beginning to cook supper. 2.He began to realize( 认识) his mistakes. 3. The ice began to melt.此时,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三、架设师生情感的桥梁,打开学生创新的心扉
情感于接触交往中产生,于摩擦中发展,于共鸣中升华。课堂中的和谐相处使学生产生情感,课堂外的深入了解才会达到情感的升华。因此,教师要深入学生,通过辅导、观察、交谈、活动等方式,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并于挫折中予以鞭策,于困惑中予以启迪,于平凡中予以创新,学生才会对教师由认识到了解,由了解到熟悉,由熟悉到尊敬,把教师当成自己真正的良师益友,走出心灵上封闭的误区,大胆地敞开心扉,把所思所想所经历的一切告诉你,才会在你提出问题时,认真地去思考,大胆地回答和创新。
四、及时引导,激起学生创新的欲望
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问就会不拘一格,回答问题也会不拘一格。但是,这种不拘一格的问题或回答只是积极、开放的表现,要达到创新的目的,必须还得新颖、与众不同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此时,如果能及时的抓住机会给予某方面的肯定和表扬或加以正确的引导,必能激发其思维朝创新的方向发展,起到激励创新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完《Helen Keller》一课时,我提出了这个问题:What can you learn from Helen Keller?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看哪个组回答得最全面,给以表扬和奖励。这种鼓励学生创新的方式不仅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起学生创新的欲望。另外,当发现有典型的事例时,如果能抓住机会,作为榜样,鼓励学生学习其创新精神,也能起到激励作用。
五、及时鼓励,培养学生创新的信念
创新信念是创新意识中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是创新意识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信念,其实就是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理,懂得“天生我才必有用”,鼓励学生“人人能创新”、“处处可创新”。
在英语学习当中,学生总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回答问题当中,总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难题,把自己的思维束缚在某一范围内,难以放开,甚至产生畏惧心理,更谈不上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此时,学生需要的是坚定的信念和他人的帮助,应当明白遇到一次挫折本身就是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个障碍。只要他自己认为能行,只要老师或同学能耐心的帮助和鼓励并标以学习的榜样,他便能开辟新的创新路径。从中得到锻炼,磨练意志,而且会形成浓厚的兴趣,为创造性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确立坚定的信念。激励学生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确立坚定的信念。事实上,不少学生总喜欢问为什么,对研究问题总是那么的投入,就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信念,越钻越有劲,越钻越有趣。所以他们的问题也就回答得更全面、更新颖,甚至超出老师的意料。
情感是行动的指南,创新情感是创新的动力源泉。一句话,激发创新情感,培养创新意识,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欲的灵丹妙药,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上一篇: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
下一篇:启发式教学中的“引”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