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课堂40分钟要效果
在数学教学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学习情绪不高,老师费尽口舌,学生则感到淡而无味。这是什么原因所在呢?我认为一部分原因是教师在 “导”字上下得工夫不够。讲究“导”的艺术,教师“导”得好,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驾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添动力。那么,如何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向这40 分钟课堂要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力
一节课的教学成功与否,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于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程度。主动参与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的学习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架设学习的桥梁,提供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特长,提高素质。例如:上课开始的导入:“小熊给小朋友们寄来了一封信,寄给谁了呢?请大家找一找。”同学们兴趣骤起,纷纷寻找。老师请找到信的同学打开读一读,新的教学内容就此展开了。瞧!这是多妙的开头啊!
二、善于质疑,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此可见疑是思维的起点,疑是创造的火种,是产生求知欲的源泉。教师要善于无疑之处生疑,在新旧知识处设疑,引发认知冲突。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自学,质疑问难。经过认真阅读后,学生踊跃地提出疑问,有的提出什么是“若干份”,有的问什么是单位“1”,有的问分数后面能否写单位名称……我归纳关键的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集体讨论,适当给予引导,这样激发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和谐热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时教师还可进行适当的设疑。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时,讲完例题后,先让学生质疑问难,我发现学生不能提出关键问题时,便提出这样的设疑: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何不同?为什么?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探索的习惯。
三、亲身体验,掌握新知,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比较薄弱,好动、好奇。如果让他们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发挥他们的特长,就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 时,打破以前只由老师在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台下观察得出结论的做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了充分的动手操作。第一次,教师要求小组学生将圆锥装满水后又把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第二次,教师让学生小心翼翼地将圆柱中的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锥之中,直至三次倒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第三次,教师请学生自由选择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来验证刚才的发现。结果,有的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变形为长方体后进行比较计算,获得验证;有的学生则用“倒沙子” 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结论;更有的学生选用了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做了“倒水”实验,提醒大家注意必须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才能具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可以说,在这几番“物质化”的操作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
四、运用游戏教学,化抽象为生动
小学生好动、好奇,注意力容易分散,一堂课,大多数学生集中注意力至多保持在20 分钟以内。如果教者讲授新知识后,能及时组织学生游戏,学生注意力会达到一种高潮,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如在教 “能被3 整除的数时”我讲授能被3 整除的特征后,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题,利用模具设计游戏《看谁跑得快》:四只不同动物代表各组,进行抢答,答对者,前进一步,答错者则要退一步,看谁最先到达目的地。为了本组的荣誉,学生个个踊跃举手,为本组争光。这样,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能激发他们对学习数学的热情,达到一石击二鸟的效果。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应在实践中摸索,不断创新,大胆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果。
上一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下一篇:数学教育该走什么路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