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浅析当前中学教育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是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实际教学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品牌化教学,调整管理思路,将有助于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管理目标。

      一、中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从管理理念上看:管理机械,关系简单现在学校对教师的每项工作都有严格的

      考核标准,评价制度过细、过于机械、过于量化,且倾向于系统化、标准化,使老师只有被管理权,没有相应的监督权、参与权和反馈权,这种评价制度,会给教师一定的心理压力。在这种压力下,一些教师会因担心受罚,而不愿承担风险,因此束缚了教师的工作创造性和积极性。大部分学校在教学作息方面的制度上存在两个共同的问题:一个是作息时间表环节过多,且通常学校都要求不折不扣地执行;第二个是环节过度使老师要求全班同学“齐步走”,即要求全班同学在同一时间内只可做同一件事。有时学生对某个方面很感兴趣想仔细思考一下都不得不进入到下一个环节。

      (二)从建校风格看:特色不强

      很多学校都标榜自己是极具特色的学校,因为他们认为,只要增添了一些课程内容,增添了一批新的活动项目,或是聘请了外籍教师、有名的特级教师,或是挂靠了某个专家学者或某科研机构的教研课题等,就成为了特色学校。但是,诸如此类的“特色学校” 只能说是有一定的特色项目。

      (三)从课程设置上看:课程超载

      教育内容把握不准造成了课程上的超载。此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特定的学科或领域中,不断扩展、深化原有的课程内容;第二是部分课程内容独立化的趋势出现在一些学校中;第三是课程实践中过度追求精确、真实,活动材料、活动规范及操作方式等方面力求向成人世界靠拢,不断增加课程内容实践中对学生来说可有可无的操作性的规范性知识;第四是学校对领域目标或学科和内容间的联系没全面梳理、调整,而是进行了不断增添或分化。

      二、中学教育教学发展的对策

      (一) 促进中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了解“特色” 的实质

      学校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办学特色,都要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作为指导。好的办学特色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能够促进学校的各项工作质量的提高。好的特色要与学校的各项工作相互促进,使各方面管理中都渗透体现这种特色,以促进教学工作质量的提高和改进,能激发教育工作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能促进学校的组织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的不断前进和发展。

      (二)更新观念,完善管理,形成互动、信任、合作的组织氛围

      学校应改变那些不适应《纲要》要求的有关制度,以更好地促进教师和学生自主地发展。要调整中学生的作息时间,以保证中学生有充足的活动时间;调整中学生保育员的工作职责,深入挖掘生活细节中的教育价值;调整相关的检查制度,给中学生教师提供充分的自由和成长空间;加强民主性管理,提高教师的参与积极性。要不断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才能。学校的教师在管理过程中与被管理者共同活动,协调一致,相互影响,有着强烈的双边依赖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水平。要建立起平等、合作的人际关系,增强教师的团队意识。教师的团队建设要求教师之间的理解协作、整体运转。强调组织的功能和力量。要求真诚和谐,共同促进团队精神的深化。

      (三)要正确树立课程价值观,积极探索适合中学生发展的教育课程

      1、以本校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依据,探索适合本学校学生发展的特色教学活动。

      每个学校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所以要依据本校基本情况,构建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学生”。

      2、要端正课程价值观,努力寻求学校课程之间的平衡。

      第一、积极探索学校课程之间的平衡,对于学校课程的实践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二是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将课程的决策、实施、变革纳入制度化的轨道,确保课程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四)规划多元开放、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和培训计划,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要重视中学教师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教科研能力。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根据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确立课题,深入教学实践,共同探讨怎样才能有效率地实施学生教育。要开展内容丰富的培训形式,以满足不同层次老师的需求。对于教师的培训,可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以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为主。

      参考文献:

      [1]周艳丽.浅谈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J].教育与职业,2007, (23).

      [2]谭瑛,吴旭.浅谈高中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2010,(09):72






上一篇:让历史课“活”起来——浅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一篇:浅谈如何应对古诗词教学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