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
一、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有句名言: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语文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教学理念提供了理论保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告诉我们,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是进行语文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
二、追求教学个性化
1.个性化教学思路,就是思路新颖,别出心裁。①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时,课文第二段的处理,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抓住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这个句式,详尽地讲解了写景文字的写作方法,诸如写了哪些景、抓住什么特征写、按什么顺序、用什么方法写等等,旨在使学生从课文的具体语言表达中体会写景的方法,进而达到初步掌握写景文的写作方法的目的。这样使初一的同学比较直观地熟悉课文,并理解课文所包含的语文知识。②找准教学“突破口”。如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以肃穆崇敬为突破口;教学《天净沙·秋思》时以清静悲凉为突破口等。让学生说个性、自由的话,让课堂充满个性活力。
2.个性化的教学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如《荔枝蜜》教学的导入,采用音像资料导入,运用媒体播放有关蜜蜂、蜂蜜的图片,同时插播旁白进行解说,然后谈感性认识——提问:蜜蜂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导入课文学习——“刚才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蜜蜂的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朔的散文《荔枝蜜》,看看作者对蜜蜂的感受是怎样的”。如此将学生引入教材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三、一切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彰显人文性,充分以学生为中心。
1.师生合作,激发学生兴趣。根据学生已有的体验和实际水平,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探讨、多合作、多发现。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教学中,我在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和细节描写时,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来探讨鲁提辖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几种答案:①慷慨大方、重义轻财;②疾恶如仇、见义勇为;③性急如火、心细如发;④勇而有谋、胆大心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巩固了学生掌握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现代社会既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突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健全的人格及健康的生理、心理。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有机地渗透于语文教学实践中。①在教学中渗透美学理论,比如《春》的教学使学生领略自然美;《驿路梨花》是赞扬心灵美。②让学生在对作品的细致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等,从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达到提高审美的综合素质。
3.利用自主探索、激活创新思维。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例如,在《荷花》教学中,①给学生展示自己的空间——先片断欣赏,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再让学生联系杨万里的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联系徐刚《荷花飘香北海夜》、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对荷花的描写。②老师点拨:“今天,我们再来欣赏叶圣陶爷爷在少年时期写的《荷花》。荷花在人们的眼里总是那样的美丽与纯洁,自古至今,描写荷花,赞美荷花的诗歌篇章举不胜举。”③学生畅谈:A:这一小节连用三个“有的”,把不同姿态的荷花描绘得淋漓尽致。B: “挨挨挤挤”一词,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荷叶的长势,同时也衬托出了荷花的长势。C:“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一句,仿佛把还是花骨朵的荷花给写活了。D:荷花“迫不及待”地出来叫“冒”,因为它原先在荷叶丛中呆腻了,闷得慌,现在等不及了,急着出来透透气。E:“争先恐后”地出来,因为外面的世界好精彩。F:“轻飘飘,慢悠悠”地出来,因为人们常把荷花比作仙子,轻柔万般。G:荷花兴致勃勃地出来,因为它想一旦露出水面,准会得到很多人的赞美。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在充分表达见解的基础上,明是非,分主次,求同异,达到不断地培养学生创新个性的目的。
上一篇:在音乐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下一篇:探析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