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等多方面的修养与能力。中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对信息的获取,管理和加工,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表达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当今,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在这些年的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谈及信息技术课的第一反应就是“上网、玩游戏”,或者是一开始怀着好奇心乐意学习,但随着学习难度的日益增加,便逐渐失去学习的热情了。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把兴趣转移到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上来,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使之成为学习工具,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年龄特征,我认为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对于中学生而言,信息意识的培养,即是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是资源,及时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可以获得许多有趣的知识,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的解决,可以扩大眼界,提高文化素养……例如,在学习《信息技术及及影响》一课时,有学生提出现在中国和世界最快的计算机是什么?这可是教案、教材中都无法查阅到的。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后上网查一查资料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可以在网上查到了问题的答案:2008 年9 月16 日,我国首款超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5000A在天津高新区曙光产业基地正式下线。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能自主研制超百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将大大提升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2008 年6 月 9 日,美国IBM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与美国能源部科研人员展示了他们最新开发的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000 万亿次,是迄今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也是第一台运算速度达每秒1000 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这不但鼓励了他们的探究精神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引导了全体学生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优势和重要性。
二、增强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信息的水平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对于21 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能力。如:信息获取的能力、信息分析的能力、信息加工的能力和信息利用的能力,使同学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将不同渠道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在教学之余中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活动,形成浓厚的校园信息化氛围,促进学生信息技能的巩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例如:互联网,它为中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环境。借助于互联网,他们可以获取在书上学不到的东西,利用这些信息来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三、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尊重学生个性。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之间有很多个性化的地方,信息素养形成应该有广阔的个性空间,多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和课外活动,组织各项信息技术竞赛活动,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须面面俱到,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讲《报刊类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一课时,需要用到绘图工具栏,我只是把工具栏上重点工具,如艺术字、文本框、图形对象组合等工具方法演示使用一下,具体的操作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学生们能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做出了一幅幅优美的作品。后来我对几副想象力丰富的作品在班上展示交流,给予了评价表扬,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同学们在亲自制作作品的过程中,通过与同学们的讨论交流,找出存在的问题,反复修改完善,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树立是非观念,培养学生信息道德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它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干扰和不良影响。由于学生处于青春期,判断能力尚不准确,在接受信息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教师应抓住教育契机,适时给予恰当的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学生的是非观念得到加强后,信息检索力、判断力和处理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例如,在互联网上除了大量丰富的学科知识外,也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有时还有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等,而这些正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因此在学习《信息的鉴别与评价》时,我们不仅要向学生讲解英特网的优秀之处,而且还要不断地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另外教师除了本课程教学外,还要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来教育学生,使他们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够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以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加强学生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信息,能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提高和发展学生的信息获取、再加工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信息技术使用的快乐,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上一篇:初中文言文的趣味教学
下一篇:“211”教学模式下的“多元互动”地理教学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