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三法”
很多人认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学生都喜欢玩电脑,自然都比较喜欢信息技术课,老师上课也应该比较轻松,但事实并非如此。
事实上,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所有科目中最难教学的。究其原因,总结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向其他学科一样按一个统一的大纲来组织教学内容。信息技术教学没有教学大纲,不属于必修课,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与所在地区、学校以及家长、学生的重视程度高度相关。而各地方由于经济水平、区域条件的差异,学校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存在事实上的差异,教学内容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往往由各自学校的计算机老师自己决定。第二,学生虽然喜欢信息技术课,但他们并不是喜欢信息技术课本身所传授的知识,而是喜欢利用电脑玩游戏上网聊天等,老师一旦不同意学生的这些行为,那么学生就会表现出浮躁不安的现象,自然老师的教学就很难进行下去。即使勉强进行,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第三,因为现行初一上册的教材前面部分都是理论性的知识,实际操作相对比较少,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建立就接触这些理论性的东西,学生很容易就对这门课失去兴趣。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知识掌握效果好,又一直保持高昂的兴趣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的“三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是行之有效的。
一、分层法
分层不光是学生进行分层学习,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任务也应根据学生计算机水平分层来安排。比如,初二上学期的教学内容是PowerPoint 即幻灯片制作,教师可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衔接班的学生,对于他们已经学过的幻灯片知识就不再重复讲解,可直接给出一个综合性作业,比如以科技创新为主题,可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某一方面来制作一份电子报刊,同时把学长们做的好的作品展示给他们看,让学生做到心中大致有个目标。当然,在这个制作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各式各样没有见过的问题,比如模板的制作等等,这时教师就要不急于给他们解决,而是首先让他们上网查找帮助,或者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如果还不能解决,最后才由教师给他们讲解。这样通过问题来引发他们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于其他班的学生教师也进行分层,已经学过幻灯片制作的学生直接进入电子报刊的制作,电脑不受老师控制,而其他学生则必须听老师讲解如何制作幻灯片,如文字图片的插入、动画的设置以及幻灯片的处理和播放等等,这时教师可把能力强的学生分到各个小组当小老师,辅导其他学生。通过这样的分层教学不仅让每个学生都学习到了新知识,而且还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二、比喻法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部分内容,以学生现有的水平是无法理解的,比如硬件和软件的关系、硬盘分区等,在他们听来都是空洞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让这些知识通俗易懂,学生容易理解呢?教师可通过比喻把这些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成学生日常生活中直观的知识。比如软硬件的关系,教师可把它比喻成软件是司令官,硬件是兵,司令官指挥兵做什么如何做,或把软件比喻成人的大脑,硬件是人的四肢和器官,大脑指挥四肢和器官运作。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软件和硬件的关系了。再比如硬盘分区,学生就不容易理解什么是分区,教师可通过把硬盘比喻成一个大房间,人们根据需要和使用功能把这大房间分隔成几个小房间,每个房间发挥不同的功能,这种分隔硬盘的方法我们就把叫做分区。实际上这种形象的比喻在我们的日常信息学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通过这种比喻学生就能很容易地把一些抽象的不容易理解的知识转化成与自己实际生活相关的事和物来进行理解,这样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高。
三、实践法
理论知识的掌握都不如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掌握的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强调动手能力。比如,初一上学期第四课的教学内容是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为了让学生不仅从理论上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内部的组成,更要从感官上认识计算机的组成,教师可把一台主机直接搬到课堂上,请一位同学把这台主机的各个部件全部拆开,让同学们逐一认识各个硬件部分,同时详细介绍每个部分的详细参数。这样通过实物的展示,让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计算机内部的组成就是这样,打破了以往只看到机箱而看不到里面构成的神秘感。然后在介绍完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后,教师又让感兴趣的同学来把这台主机组装好,通过这样的拆与装,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计算机主机内部的构造了。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可让同学们上网进入模拟装机网站,假设他们每个人有5000 元,请他们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不同的需求在有限的资金内配置一台合适的电脑。这样的教学任务极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兴趣,他们都积极参与其中,很多学生都很自豪地说通过这次学习,他们都可以到电脑市场给自己配置一台真实的电脑了。
笔者的信息技术教学的“三方法”只是沧海一粟,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很好的方法,比如激励法、任务驱动法等,总之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都是好方法。
上一篇:中学数学教学方法探索
下一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诗意化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