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审美教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的理念:“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造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穿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这一规定,体现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良好的审美教育能引导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增强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激发语文知识的渴求。

      然而,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和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造成“课本围着知识点转,教师围着课本转,学生围着教师转,大家一起围着考试转”的现象,把课堂变成“高考的训练场”。这样的课堂缺乏色彩,严重偏离了“知、情、意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呢?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做好审美教育?本人依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转变“重智育,轻美育”的教学思想观念

      教学观念的转变来自教学理念的认识。步入知识经济的信息社会,也就意味着我们进入了一个多变的时代,这种变革触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教育方面,那就是教育顺应时代的巨大变革。面对教育的这种巨大变革,语文教学由过去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以获取高分为目的,逐步转向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首选。这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具有鲜明的体现:它在语文工具性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它的人文性,要求学生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基础之上,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也正是审美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或境界。而这一目标的达成,就迫切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 “课本围着知识点转,教师围着课本转,学生围着教师转,大家一起围着考试转”的怪圈,而打破这一怪圈的关键法宝就是实施语文审美教育的策略。

      语文审美教育是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这是由语文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所决定的。这种特殊功能便是语文审美能力,也可称之为文学审美能力。而这也正符合了新颁布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高中阶段的语文审美教育,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因此,我们只有实施这种法宝,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感受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并使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得到培养,完成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教者应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注重塑造教师的形象美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首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积极的审美趣味。这是因为人的审美趣味通常会在审美过程中以强烈的情感倾向及个人的主观偏好等形式表现出来。而人们美感的获得,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渐获得的。所以教师的人格和审美趣味便在实施语文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教师应遵循美感的特点,遵循语文审美教育的这一特征,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一种人格的榜样,刚正不阿,拥有一颗善良的爱心,来热爱并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只有如此,才能在语文审美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感受语文美的同时来感受教师的人格美,发挥榜样的力量。

      教师外在形象对学生的影响也不能忽视。成长过程中的学生对外界的事物有他的模仿性,而教师就是他们的模仿对象之一。这就要求我们要搞好外表形象建设。强调这一点,并非意味着教师去盲目追求时髦,而应在得体的前提下,使面容、发型、衣着显得朴素、整洁、美观、大方,并努力在朴实之中见出高雅,于整洁之中露出深厚的涵养,给学生以美的启迪和熏陶。

      三、创设审美氛围,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所谓感受美,就是培养学生对于艺术和现实中的美好事物具有敏锐的感受体验能力。如果学生对作品中优美的词语、诗一般的意境、素淡朦胧的景物特征等感受不出,对作品中词语所表示的特殊含义的理解、意境的把握、主题的升华也就不能准确无误地掌握,对作品的理解就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首先要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美的能力。可从简单的声音、颜色、线条、形状等的感受到复杂的美感。音乐和图画是学生直接进入美育的最强音,适当的旋律和图画通过音频和视频播放给学生欣赏,是创设审美氛围最有效的途径。所以,教师可根据课文中作品的内容,选择与之情感内涵相近的音乐作为铺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如《荷塘月色》的教学,文中的“文眼” 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开门见山地提了出来,对于初次接触这篇课文的学生来说,作者那种不宁静的苦闷心情一时是难以理解和把握的,于是在课前就寻找带点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的乐曲(如古筝《春江花月夜》),通过其中优美的旋律及表现出来的幽雅静谧的意境来陶醉学生。等一切准备好后,上课让学生分段配乐朗读,朗读完后让他们回答他们所读的那段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物,景物特征又如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因为有音乐的帮助,所以学生能很快进入状态,思考回答起来不是太困难。这样不仅增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能逐渐培养起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对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能力的培养就可逐层深入了,这样美育的第一步就实现了。

      四、升华审美感悟,培养学生正确鉴赏美的能力

      所谓鉴赏,就是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和现实事物美的现象的本质的理解,掌握正确地鉴别美的标准,提高评判和欣赏美的能力,以及提高审美兴趣和爱好。有些学生对美的理解有一些误区,认为那些丑的、荒诞不经的事物不属于美的范畴,皆大欢喜的大团圆式的喜剧才是美的,那种肝肠寸断,给人带来遗憾的、伤感的悲剧是不美的。学生这种对美的评判的标准是错误的,若不及时纠正这种错误的观点和看法,就会给他们造成偏见。我们给学生讲美的范畴不仅有优美、崇高、喜剧还有丑、荒诞和悲剧,同时给他们讲清悲剧的性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恩格斯语),这种“ 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的文学形式的目的是要以此 “涤除玄鉴”,“净化”我们的心灵。通过对美的范畴的解释和悲剧的分析,同时还可列举著名悲剧的例子,如《哈姆雷特》等,纠正学生的偏见,培养了他们正确鉴赏美的能力。

      五、发挥审美想象,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创造美就是对美的感受与认识的实践,是审美情操的深化与体现。学生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和正确欣赏美的前提下,通过课文的详细讲解和学生发挥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力,用自己的思、言和行来把自己认为美的事物表达出来。语文教学应把美育始终渗透到训练之中。如我们在教学《阿Q正传》这篇课文时,让几位同学根据课文的描写到黑板上来画阿Q的肖像,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同时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培养了学生表达美的能力。

      审美教育的对象始终是学生,教师的作用是指导他们去感受、去创造。如教学《失街亭》一课,我们可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然后把这篇小说改写成剧本,再进行表演。这一过程,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和想象能力,而且训练了学生进行审美创造的能力。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其内涵是丰富的,如何挖掘这块宝藏,如何有机的将语言学习与审美教育结合,正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课题。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切不可为片面追求美育效果,而忽视学习语言这一最基本内涵,否则就会得不偿失。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审美教育东源县东源中学张欣泉






上一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下一篇:浅谈孩子练琴的正确方法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