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语文教学的几点浅见

     教学的改观源于教师观念的改变。而教师的改变不可能是“红旗一展,换了人间”。必然是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由量变到质变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将自己关于语文教学思考的琐碎意见出示于此,以期在具体教学细节上和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关于教师课堂教学

      1.先练后讲。语言大师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意思是教材是个例子,教师通过例子的讲解,使学生学到书本的知识。我则认为:叶老只不过讲了问题的一半,如果说这一半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还适用的话,那么面对初高中,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不教是为了教,教是为了不教。即先让学生自己去学、去分析。不会的、错了的,教师给予讲解订正,并教给学生解决各类问题的方法。如此反复地进行,最终达到“不教”的目的。我与叶老认识上的区别在于:叶老要学生在成功的经验下引导成长,而我则要求学生在改正错误中成长。从心理学角度讲,改正错误的刺激远远大于“隔岸观火”。所以先练后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尤其是面向具有一定语文基础知识和分析能力的初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2.先中心后字词。常态的课文教学,总是先作者、写作背景,再字词、分段、归纳段意,后中心、写作特点。可以称之为由“局部到整体”。其实,在初中不妨来个由“整体到局部”的逆向思维教学法。即可先引导学生把握中心归纳出主题意旨,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表现这个主题是怎样选择材料的,又是怎样布局谋篇安排段落的,最后再总结写作特色和遣词造句。假如你是作者写同一篇文章,你会怎样写,原文作者的高明之处在哪里?还可布置一篇类似的作文让学生思维,使讲读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这种崭新的教学结构,学生学得生动、学得轻松,充分发挥了教学过程中两个主体作用,教会了学生如何学、怎样学,真正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

      3.不全讲透。讲课讲透,是正常语文教学所追求的一种目标。讲者、评者、多数学生也这样追求,我则不以为然。如果教师面面俱到,把知识讲透,语文涉及知识繁杂,哪有学生悟的时间。教师总是咀嚼至细,学生的咀嚼能力何以提高?每篇文章都讲透,学生不会自读,初中毕业,教师戛然不讲,学生会一下独立吗?况且到了高中,许多文章不用讲,可略提示便能理解。我们的教学应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逐渐少讲,多讲规律性的,多教学生掌握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关于学生的读书

      读书,是学习的根本。怎样读书才会更好一些呢?

      1.可以不求甚解。“常态语文教学”要求学生读书从字词句、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文章要旨、写作特点,林林总总都要搞清楚。这种读法,且不说可行性如何,先是必要性就值得怀疑。不同年级学习重点不同,读课文何必总要面面俱到?有的文章可以侧重立意,有的则可以只重表现,有的就应当鉴赏其语言,或偶有兼项未尝不可。“不求甚解”一般被当作批评之辞,其实陶渊明先生最初创造该词绝不是贬义;全国阅读研究员章熊就明确指出:“好读书不求甚解,在一个人学习的某个阶段特别是青少年时期是有道理的。”何况好书不厌百回读,温故知新,一次性处理哪还有回味的余地呢?

      2.记忆不必非理解不可。西学东渐,私塾寿终以来,“死记硬背”便臭名昭著了,“理解记忆”挂了帅印,实际上多是只理解不记忆。其实,许多语文知识完全可以“非理解记忆”。因为许多语文知识不必像数量化公式一样非理解才管用。例如:“小说”为什么是这个名字,形容词为什么能用“很”修饰等就不必非要弄懂不可。

      其次,许多语文知识“进肚”后,自己就悟出来了,许多成语、典故学生尽管不常听到过,不曾用心去理解,他们依然能使用,甚至使用很得体,因为人有悟性;再次,私塾的成功经验就是“死记硬背”,就本质而言,许多语文知识,特别是文言文的“死记硬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悟性”。

      3.好书妙文应精读。现在大都主张博览群书,而很少有人倡导精读。大多数的书、文章可以不求甚解,浏览观看,取其一、二即可;但有些文章则是人类思想的精华,容量大,难度高,这样的精品则应精读。宋朝名相赵普执着于《论语》,世称“半部论语治天下”。范文澜说自己作学问是从专攻《文心雕龙》入手的。虽然语文课本容量小,但就学生阅读而言,仍然可以说是“博览尚可,精读差矣。”精读有利于培养深入思考,有助于研究精神的养成。

      三、关于学生的写作

      作文是语文功底综合能力的表现,历来倍受重视,研究作文训练的人,著作也颇多。作文训练与中小学生作文训练并不完全一致。它必须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即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思想认识能力。鉴于此,我有两点悖逆性的意见。

      1.题不厌小。有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作文能力的形成有三种境界:一是无话可说;二是说也说不完;三是挥洒自如。青少年特别是初中生,一半左右在第一种境界。使学生从第一种境界进入到第二种境界,有效的办法就是题不厌小。一棵小草、一片树叶、一个人物都可以让学生去描绘。把“人必须吃饭”、“要尊重父母”等简单的小道理拿出来让学生论证。题材小,对象集中,迫使学生展开。因为不展开就不能成文。提倡学生写周记乃至日记则同样是让学生从小事写起、从小题写起。

      2.题不厌大。中学生生活环境狭窄、阅历不丰富、思想不开阔。所以有必要引导他们趋向心胸开阔,想问题大度有哲理。像 “邓小平理论对未来中国的影响”、“西方文明在中国”等大题目,当然要结合其它科教学,是学生所了解的。普遍作文题材都是考虑到学生是否能驾驭。须知,考虑是如此,训练则不尽然。总写些不大不小的题目固然也能练笔,但效果差,不如小题及小题,大题及大题。美国思维科学家贝弗里说: “胜任工作是种危险。”这话极富哲理,不能让学生总是“胜任工作”,要让他们做些极小和极大的题。






上一篇: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与评价的艺术
下一篇:政治课教学如何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渗透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