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绘就“教育强市”美丽画卷
占地10 平方公里的东江教育城是河源未来的教育中心、培训中心和研发中心,是河源的希望之城、活力之城、未来之城。
这幅美丽的图画,不是神笔马良一笔画就的作品,而是我市近几年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称得上浓墨重彩、波澜壮阔:从57.39%到 87.06%,4 年间全市“普高”完成了“三级跳”;10 平方公里的东江教育城拔地而起,已建成5 所学校,在校人数超过3 万;2008 年、2009 年、2010 年、2011 年连续4 年,市领导先后率队赴华师招揽人才;待遇留人,在全省率先实现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
这一件件喜事正在证明,到2016 年,河源成为“广东省教育强市”已不再是一个梦,变得触手可及。
教育是政府“头号工程”
后发河源,先发教育。早在2007 年,市委书记陈建华带队到梅州学习后,就提出了“学梅州、找差距、兴教育”的九字方针。同年8 月1 日的龙川会议上,我市又作出了一个重要部署:用4 年时间,投入28 个亿,实现“普高”。
这是我市教育事业的又一个春天,自此,一股兴教办学的热潮开始席卷全市。从金沟湾小学到广州大学附属东江中学,从河源理工学校到东江教育城……教育事业变化万端,精彩纷呈。
这些点滴的变化是一种信号:教育已经成为政府的“头号工程”。这些信号,在2010 年8 月汇聚成一声嘹亮的冲锋号:我市全面启动创建教育强市工作,力争到2016 年,全市50%以上的镇成为省教育强镇,70%以上的县区通过教育强县(区)督导评估验收,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市”。
“小财政办大教育” 近年来,全市教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教育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回顾过去几年河源的教育事业,可谓硕果颇丰、亮点纷呈。
对一个欠发达市而言,“创强”这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砸锅卖铁”的决心,更要有一种“舍得”的大气魄。
舍得,有“舍”才会“得”。据初步测算,创建教强市,我市6 年需要投入32 亿元才能基本实现目标。河源是小财政,却用大笔资金办教育,这在很多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对此,陈建华解释说:“办教育前,我是穷人,我花了两个亿来建一所中学,我并不因为花了两个亿就更穷了,但是我把学校办起来了,有了学校,有了教育,就有了希望。我原来的穷,是没希望的穷,我办了教育,同样穷,但这是有希望的穷。”
正是因为这种“有希望的穷”的执政理念,让我市在教育上舍得大手笔投入。据了解,近两年来,我市采取政府贴息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在教育经费投入上确保了“两个提高”、“三个增长”。
我市同时提出,在“十二五”时期,各级财政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必须保证在 25%以上,并要求做到逐年提高。
这一切的背后,是河源人民兴办教育的深厚情怀。这种情怀,寄托着河源率先崛起的光荣与梦想,浸润着我们注重民生、共享发展福祉的汗水与喜悦。
民间资本“给力”教育
一个让人欣喜的现象是,我市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民间资本已成为一股重要的助推力量。
今秋九月,雅居乐小学将竣工开学。据了解,该小学总投资4519 万元,用地面积2.5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共设36个班。而明年9月,总投资8433万元的河源雅居乐中学也有望投入使用。这两所学校的兴建,是我市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教育的一个典型。
除了直接兴办学校,民间资本捐资助学的热情也很高,仅广州大学附属东江中学的修建就得到社会捐资6000 多万元。而在新闻助学和企业助学方面,据不完全统计,2010 年全市普通高中受助学生6846 人次,受助金额达570多万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随着这几年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支持也越来越‘给力’。”陈建华感慨地说。
携手绘就“创强”蓝图
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给力”支持下,一幅创建教育强市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我市将初步建立起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特色鲜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均衡与公平,确保在2016年进入广东省教育强市行列。
据了解,今年,我市将有20 个镇申报省级教育强镇。我市还将东江教育城建设列为创建教育强市的重点工程,在现有建成的5 所学校的基础上,对东江教育城学校布点进行科学规划,争取新建各一所高级中学、初级中学和小学,引进一所民办高校。至2015 年,东江教育城基本实现建成面积5 平方公里、在校生达5 万人左右的建设目标。
“创强”亮点数一数
如果在金秋九月,站在河源理工学校的观景台上往下看,你会见到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绿树掩映中,一栋栋各具特色的教学楼与湖山相依;楼宇间的广场上,崭新的跑道、篮球场、羽毛球场宛如规尺画成,井然有序;课余时间,莘莘学子们或追逐嬉戏,或捧书静读……
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
引进人才不难,更关键的是留得住人才。我市坚持“待遇留人”原则,于2009 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 (即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和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农村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与城镇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市直中小学校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也走在全省义务教育学校的前列。
近几年来,各县区还对先进教师、班主任、学科带头人等给予各种形式的奖励和补贴,留住优秀师资。此外,我市通过组织开展“代转公”招录考试,解决了全市1363名代课教师问题。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三成
2010 年11 月,我市高分通过了省专家组对我市“普高”工作的评估。作为“普高”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我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006 年的 57.39%到2010 年的87.06%——4 年间提升了近 30个百分点。
据统计,2006 年市内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人数25820 人,2010 年增加到50674 人,年均扩招 6000 多人。这意味着,毛入学率每提高1 个百分点,我市就新增加高中阶段学位1500 个。从 2007 年至2010 年,通过一系列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全市高中阶段学位增加了4万多个。
引进千名优秀毕业生
教育强市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要培养优秀的人才,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是必不可少的。今年4 月,市长彭建文率队到华南师范大学招聘教师,这已是市领导自2008 年开始连续 4 年走出去亲自“揽才”。此外,市委市政府还出台了多个文件,确保优秀人才能“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快”。
各县区也各出奇谋。2009 年,东源县以年薪18 万元向全国公开招聘校长,引起轰动。现任东江中学校长潘刚明就是公开招聘的校长之一,他说:“东源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们要把东江中学、要把东源教育办好的决心和信心,感动了老师,也吸引了我们。”
4 年里,我市共引进1000 多名优秀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到各中小学任教,为我市教育事业内涵化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相关链接
“创强”目标
按照创建教育强市的有关要求,我市提出,力争用6年时间使我市教育达到以下目标:
50%以上的镇成为省教育强镇,70%的县区成为省教育强县(区);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0%以上,高中阶段优质学位60%以上;
每个乡镇要建设1所示范性中心幼儿园,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90%以上,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高水平、高质量发展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9.9% 以上;积极发展特殊教育,每个县区要建设1 所特殊教育学校,“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 97%以上;每个县要建设好1 所中等职业学校,做强做大市直现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校均规模3000 人以上,有1 所以上国家级技工学校,5 所以上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积极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8%以上;
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省定标准。初步建立起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特色鲜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均衡与公平,确保我市在2016 年进入广东省教育强市行列。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