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走在职业教育的春天里

举办技能大赛成为我市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抓手。 

     每个县要建好1 所中等职业学校,做强做大市直现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校均规模3000 人以上,有1 所以上国家级技工学校,5 所以上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创建教育强市,我市对发展职业教育提出明确目标。

      记者从市教育部门获悉,我市现有普通高等职业院校1 所,中等职业学校 17 所,其中国家级重点4 所,省级重点3 所,优质学校7 所。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生约4.2 万人,占我市高中以上教育 “半壁江山”,已成为培养中高技能人才的“蓄水池”。

      据统计,中高职院校每年为我市输送过万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达 96%以上。目前,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均衡、协调、持续、健康发展,走出了一条山区职校办学的新路,全市中职教育步入了规模与质量同步发展的良性轨道。而随着我市《关于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决定》中对职业教育美好前景的描述,我市的教育界人士似乎又从中看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另一个蓬勃春天。  

校企“牵手”立体育人

     筑巢引凤,引企入校。今年6 月,我市校企合作再创新模式,市高级技工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将“手机维修车间”和“模具生产车间”正式搬进学校,立体式育人。此举在河源为首例,在全国也不多见。

      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设立“校中厂”,既可以随时享用技能熟练的学生,解决招聘难问题,又可以使自己公司的员工在学校得到理论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同时还解决了企业租地难问题。而学校教师根据学生实训中遇到的问题及知识技能上的缺陷,可以更有有针对性地剖析、讲解,教学在学校-企业-学校间交替进行,学生能力在培训-上岗-再培训-再上岗过程中,螺旋上升。

      市教育局职成科有关负责人也对这样的模式做出解释:制造业生产线的设备投入一般都要好几千万,如果由学校来承担,过几年设备过时了,而学校却无力更换设备,那么学校将存在着较大风险,而企业将生产线搬进来,也将保持随时更新生产线,这种引企入校的模式达到了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的局面。河源正大力推进“四新”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全市职业教育也应在顺应人才需求上不断做出调整。

      “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理念不是在教科书里,而是在车间里。学生实行工学结合,老师同样适合。黑板上开不了汽车,也修不了手机。”市高级技校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为营造立体式育人环境,使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质得到了全方位提升,学校不仅引企入校,同时也让老师走下讲台进企业,提升自身职业水平。

      连日来,每逢上午8 时,市高级技校汽修专业教师艾文军都准时出现在汇源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向该公司的汽修师傅学习汽车故障诊断、日常保养、零部件更换等技术。他是该校到企业进行“镀金”的专业教师之一。“让我们的课堂走进企业”,市高级技校把到企业“镀金”作为实施专业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着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

在近几年就业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我市技校生却很抢手,不少学生未毕业就已被“预定”。

开通零距离上岗“直通车”

     “没想到还没毕业我就已经被单位相中,并且能上班挣钱,真是让人开心!”这是暑假前,曹荥由衷发出的感叹。曹荥并不属于2011 届的毕业生,而是河源市高级技工学校在读生。尽管离毕业还有一年的时间,可已经有几家大公司向他抛来了“绣球”,且给出了优厚的待遇,而他最终选择到西可通信技术设备有限公司上班。

      在曹荥就读的学校——市高级技工学校里,毕业前一年就被“预定”的学生多得数都数不过来。据介绍,学校连续多年的就业率达到了99%以上。校长欧阳仕文笑着说,如今用“供不应求”这4 个字来形容技校毕业生们的市场最合适不过了,连明年的毕业生都被抢先预定了。他说,随着企业和学校之间合作越来越紧密,“订单式培养”已经成为技校的一块招牌,学校培养与企业生产的 “无缝对接”,是技校毕业生吃香的最根本原因。

      西可通信人力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说,为了能招到技工,他们与市高级技工学校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优先保证招人,到了公司能直接上岗,实习期满后工资待遇和正式员工相同。如今,为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学校还专门开设了西可“储干班”和手机维修专业,已向西可公司输送毕业生200余人。

      “工作是挺辛苦的,但也是检验我们的学习成果,同时也是继续学习的过程。”昨天下午,记者与其中一名学生李寿扬取得了联系,他说在市技校学的技能很实用,有些专业知识比企业老员工掌握得还好,自己会把握这次机会,在工作中好好积累经验。

      据了解,截至目前,市高级技工学校实施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培养模式,先后为西可通信、汉能集团、东风本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福新工业园订单培养了一大批学生;每年为农夫山泉、龙记集团、东芝家用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美的家电集团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提供顶岗实习学生约1300人。

      “我们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河源职业教育输送出的中高级技工。”我市一位企业负责人何先生说,河源正迎来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期,而中高职院校增养出的技能人才,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必要支撑,为本土企业服务。据悉,我市职业院校目前开设有40 多类专业,基本涵盖了河源骨干产业体系,对本地产业形成有力支撑。

把工厂引进学校。学生在“校中厂”生产线上实践操作技术。 

打造高技能 人才的“生产线”

     “徐志恩,在2010 年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可编程序控制体系设计师第七名!” 8 月18 日,当记者来到市高级技校采访时,在校园内的光荣榜上看到了一张张技能型人才的笑脸,徐志恩的获奖荣誉格外引人注目,因为这是该校技能型学生在技能大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徐志恩,和平县下车镇人,市高级技工学校工业电气自动化学生。电话接通的时候,徐志恩刚刚结束了手头上的工作,这个 2008 届数控加工技术的毕业生,今年又以市高级技校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身份毕业了。

      据悉,在2010 年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徐志恩代表我市参加全省可编程序控制体系设计师竞赛。在比赛中,徐志恩沉着冷静,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最终获得学生组第7 名的佳绩。

      “说实话,我当初来上技校很偶然。”徐志恩告诉记者,2005 年他初中毕业时,父母给了他一张当年市高级技工学校的招生简章,他认为学门手艺对自己有好处,于是就同意家人的安排来报名了,而当年选读的专业是数控加工技术。中级工毕业后,他选报市高级技工学校电气自动化高级班继续在学校深造。

      换了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徐志恩在求学过程中更用心了,上课认真听讲,上实习课动手动脑,还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摸索钻研,这一点在徐志恩的指导老师杨耀雄那里得到了印证。几年下来,徐志恩的付出没有白费,不仅各学科成绩优秀,而且练就了一身真功夫,屡次在各类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

      都说拥有一技之长,走到哪里都不怕,徐志恩告诉记者,因为他有技术,所以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事实上,不光是徐志恩,我市职业院校里的每个学生都身怀一技之长,毕业时成为企业的“香饽饽”。记者做了份抽样调查,显示我市职业院校里的毕业生有不少都进入了高新技术企业,多数能找到自己专业对口的岗位,并从事技术岗位工作,精湛的技能、扎实的作风为他们赢得了广阔发展空间。

      说到用人单位为何青睐技校毕业生时,西可通信有限公司经理谢福生认为,技校毕业生的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强,基本素质和技能都能达到企业的需求,走上工作岗位也能很快进入角色,这样可以降低用人单位的生产成本。此外,忠于职守、吃苦耐劳、服从安排、易于管理也是技校生受欢迎的原因。

 






上一篇:紫金创建教育强县,迎来发展的重大机遇期
下一篇:实现从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县跨越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