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龙川一6旬老人为了不拖累家人来到鳄湖公园以小亭为家

黄明忠在他临时的“家”中悠然自得地玩乐器。陈仕平 摄

      2 月19 日清晨,老城鳄湖公园维芳亭内,67 岁的黄明忠老人裹着被子,伸手把衣服后的头套带上,捂了捂耳朵。

      这一天的平均气温不足10 摄氏度,吐一口气都能看到有白色的雾气形成。

      “年二十九那天,我的学生给我送来了一床被子,不然这个春节就难捱啰。”老人拍了拍身上一床雪白的绒被,一脸欣慰的笑。

      说起黄明忠老人,鳄湖周边的很多居民都认识,因为他在这个没有四壁的小亭中已经住了大半年。而且老人精通很多乐器,笛子、二胡、手风琴、快板、小提琴 ……闲时就吹拉弹唱,居民们也乐意过来做他的“粉丝”。

      “他不乞讨、不卖艺,对生活也挺乐观,有激情。”住在附近的赖福进说,老人让他看到了一种生而坚强,老而弥笃的精神,令他感佩。

以亭为家的日子

      不足十平方米的维芳亭内堆放着黄明忠的全部家当:被子、衣物、碗筷、乐器、装满各种东西的瓶子。小亭的一侧被他拉着大幅的广告布,遮住了从湖面吹来的寒风。

      去年7 月份,老人从龙川县鹤市镇的老家来到这里,开始了以亭为家的生活。

      亭子很小,挡不住夏天的热浪和冬天的寒风,但黄明忠却十分珍爱这个临时的安乐窝,将它收拾得干净整洁。“这里有路灯,晚上也不用摸瞎,夏天的时候也不用担心蚊子,因为有一群蝙蝠也住在这里。” 老人笑呵呵地说,就是冬天的寒风有点让人受不了。

      老人曾经因车祸伤了腿,一旦天冷,腿骨就疼,让他走路很不方便。

      从身边的袋子里,黄明忠翻出几块饼干,就着冷水开始吃早餐。这些食物,是一个朋友送给他的,他平时也会在亭子周围捡一些瓶子杂物卖给收购站,攒点钱买东西,周围的居民也经常会给他送些食物衣物来。

      住在亭子里,也要担心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在黄明忠的枕头下,放着几样防身的东西:石灰、沙子和一条长长的棍棒,“夜里偶尔会有一些不良少年过来,这些就是我的武器。”

      但藏在最贴身处的还不是这些,而是老人爱逾生命的乐器:一把二胡、一根长笛和一副快板。

十八般乐器样样行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 ……”拉起二胡时,黄明忠的眼睛里有一种别样的情感。

      乐器,是黄明忠相伴一生的 “伙伴”。而音乐,是他现在最大的慰藉。

      “小学二年级时,我的老师在校门口拉小提琴,我一下子就被那种声音迷住了,我想要是我能学会这种乐器,一生也就没有遗憾了。”

      事实证明,他对音乐有着天生的禀赋。只过了几个月,他就学会了弹吉他,拉小提琴,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二胡、手风琴等乐器,“做饭的时候,放牛的时候……只要有空闲,我就会拉拉二胡,吹吹笛子。”说到那段日子,老人的神情有着孩童般的雀跃和痴迷,“第一把二胡就是我自己做的,用竹子做琴筒,硬木做琴杆,用青蛙皮做琴皮。”

      黄明忠喜欢的曲子,多为歌颂美好生活、积极健康类的。《母亲》、《好人一生平安》、《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尽》……一首首的曲子在他的指尖流泻出来,饱含着感情,似乎能从中倾听出他内心中对生活的美好盼望。

生活依旧是阳光的

      老人一生多坎坷,但从他拉的曲子里却听不到对生活的抱怨,只有不屈和乐观,这犹为让人感佩。

      黄明忠结过两次婚,但都没有儿女。2008 年因车祸休养回到老家后,只有破旧的房子和年迈多病的弟弟相伴。为了不拖累家人,去年夏天,他毅然背上了衣物和心爱的乐器,离家到这里生活。

      他曾经在家乡的小学教过书,当过兵,做过赤脚医生,修理过钟表,做过养殖,还在下角小学做了 8 年的保安,生活经历丰富得像是一本故事书。翻开这本书,你还会发现这个老人善良耿直的一面。 1964 年他在家乡的中洞小学教书时,为了资助贫困的学子读书,每个月都会从28 元的工资里拿出一半来为孩子们缴学费。因为这个原因,四十多年过去了,他的学生仍然记得这个善良的老师,有时间就会过小亭来看望他。

      “有学生劝我和他们一起住,但是我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老人说,他想去源城区的福音堂讲课,因为他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这个亭子只是我暂时的家,如果能去教书,我就有一个安居的地方了。”

本报记者 蒋安春






上一篇:高校开学 市区各大汽车站候车室昨日迎来很多返校学生
下一篇:两男子良心被狗吃了 骑摩托车在广晟花园南门抢劫孕妇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