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我市800余水上居民住在船上生活不便 他们盼住楼房

楼房是每位渔民的梦想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居于江河,以捕鱼为生,一艘小至几平方米,大也不过几十平方米的船,就是他们的家。那一艘艘历经风雨沧桑的老船,停靠在新丰江和东江交汇处,连绵了从珠河桥到紫金桥一段的水域,演绎着水上居民的独特生活。

      如今,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计划,今年要力争让这些水上居民全部上岸。这群数代聚居在水上,以水运、捕鱼为生的人,将成为市区水上居民史最后的见证人。

撒网捕鱼

现状  以船为家的居民

      2 月26 日,市区东堤路段。清晨的阳光恬淡,江面飘起一缕缕淡淡的白烟,那是江畔泊着的十来艘破旧机动船上的炊烟。

      这些机动船,不是用来打鱼捞虾的,而是船上居民的“房船”。年近古稀的周喜全站在江边,动作熟练地解开岸边系着的缆绳,踏上了小船。

      他家的“房船”并不远,在离岸十几米的江面,小楫轻点,很快便到了。上了“房船”,侧着身体顺着不足半米宽的船沿走,周喜全家一目了然:空间虽小,但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应有尽有,一些瓶瓶罐罐被固定在墙壁上。在船内,记者看到了电视机和电风扇等家用电器,船内的供电,是他们用一条条电线从岸上接过来的。但除此之外,家里几乎没有什么值钱家当。

      不仅是周喜全家,其他“房船”也是如此,窄小、破旧。这些船民的“房船”离得很近,一艘连着一艘。大家长期生活在一起,逐渐地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生活圈。

      “我们这是从新丰江河中心直接打来的水,干净得很。”周喜全给记者泡上一杯热茶,神情惬意。在他看来,在船上的生活压根没办法讲究,一切都只能从简,在新丰江上能够就地取材,喝到这样清澈的水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了。

      老船民邓表才有着水上人家的典型特征:皮肤黝黑,岁月在他脸上雕刻出一道道皱纹。他在船上生活了一辈子,全天候的水上工作其中的艰辛是岸上的人难以想象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是人力船,没有电灯,更不用说电视机、电风扇等电器了,夜晚仍然靠油灯照明。炎炎夏日,酷暑难耐,经过烈日暴晒,在船上仿佛生活在蒸笼内。数九寒冬,刺骨的寒风从四面裹挟着呼啸而至。除了听听收音机、看看过期的报刊杂志和书籍外,船民的精神生活非常匮乏。

      现在的生活条件优越多了,可比起在陆地上,漂泊在船上的生活仍然艰难。由于儿女们都外出打工,这些老船民便带着三五个孩子在家留守。此时,捕鱼成了他们贴补家用的技能,将所捕获到的鱼拿到集市上卖,然后买点小菜及油盐酱醋带回船上。由于上了年纪,有关部门不会发放捕鱼证,因此许多老船民都是偷偷去捕鱼。

简陋的厨房

溯源  故乡已渐行渐远

      时近正午,阳光明媚,半生沧桑的“房船” 愈发斑驳,三三两两的老人坐在船头,一起晒晒太阳,聊聊天,安祥而自在。周喜全说,也许因为大家都来自同一个地方,水上人家之间的关系很好,他们常常会在闲时开着小船到另一艘“房船”上,与那里的船民聊天说笑。

      “我在船上出生,在船上长大,在水上生活了一辈子,从记事时起,我们家就生活在水上,最远应该可以追溯到祖父那一辈。”问起邓表才一家在水上生活的历史,他歪着脑袋想了许久,回忆着遥远的事情。

      1967 年4 月,经广东省、广西自治区协议批准,一批广西籍船民从家乡来到龙川县,从事水上运输事业。四十多年后,昔日身强力壮的青年变成了须发如雪的老人,抱在怀里的幼儿也已成家生子,唯独故乡仍隽刻在心头,片刻不曾淡忘。

      在周喜全、邓表才这些老船民的记忆里,故乡藤县是个好地方。“上苍独爱岭南地,遗下西江一明珠。”说起藤县,他们娓娓道来,故乡历来是水路交通枢纽,河流纵横,有珠江主干流浔江贯串其间,还有其支流北流河、蒙江河,多有水路驿站,甚至历史上被称作“水上丝绸之路”。

      “以前一年回去两三次,现在老啦,两三年回去一趟就满足了。”这些老船民惆怅地说,梦里的故乡已渐行渐远。

孩子们划船上学

困境  困惑与坚守交织

      在周喜全家里,记者见到了他的二儿子和小儿子:40岁的周庆瑞和30岁的周庆宪。周庆瑞是待在家里的,平常不太爱下船,只是经常跟着母亲覃美姬一起下河捕鱼。家里有客人来了,他依然穿着睡衣走来走去,沉默寡言,有一种悒悒不乐的感觉。而周庆宪,据说以前在外面打工,也是在船上工作,过完春节后他就在等待老板的通知。

      “他俩都没有成家,家里太穷,姑娘一见就不愿意了。”儿子的婚事,成了父母心头最忧虑的问题。

      船上的青壮年原本很少,记者接触到的几个船民第二代,多是因为春节羁留在家。在同辈人眼中,在船上长大的他们似乎有点另类。生活、梦想、憧憬、迷茫……交织着困惑与坚守的矛盾感在这些70 后、80 后身上表露无遗。

      今年30 多岁的麦桂生在龙川老隆出生。与其他船民第二代不同的是,少年时麦桂生曾跟随父亲回到老家梧州,但没过几年,他又返回到河源,随后娶妻生子。尽管心疼家中的娇妻稚儿,麦桂生还是离开了自家的“房船”,辗转福建、浙江等地打工。可兜兜转转,他的工作都是在船上。

      “想做其他工作,可我在船上长大,小时侯开小船,现在开大船。除了开船,我什么都不会。”麦桂生对记者说,他们这些三岁就开始学游泳的船民后代,即使出去打工,很多也是从事水上行业。

      周喜全说,他给孙子取名为“燚”,既是因为算命先生说孙子五行缺火,也源于他希望孩子们与靠水而栖的祖辈迥异,有一条崭新、踏实的人生道路。

[next]

船上小孩的身上都系有一根绳子

影响  社会管理的盲区

      水上居民的船舶长期停靠在市区两江水域,虽然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也带来诸多社会问题。

      记者从河源海事局了解到,由于这些船均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报废的破旧船舶,而且其船体多是水泥结构,船质差、抗洪性能低,早已被国家明令禁止在水上使用,每逢洪水季节就险象环生。2010 年5 月7 日,东江因大雨水位暴涨,就曾发生20 多艘住家船集体走锚事件,一度威胁到河紫桥的安全。

      另一方面,住家船的住人部分基本上是木质构造,船内没有任何防火设施,加上住家船户户相连,容易引起“火烧连营”的后果。记者了解到,2007 年,一位老人在自家船上点蜡烛照明,不小心引发火灾,大火蔓延后烧了三艘船,幸运的是没有人员伤亡。

      此外,这些船舶长期漂浮在水上,缺少环保设施,他们的生产生活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里,船舶周边蚊虫滋生,垃圾堆积,水环境卫生恶劣。有船民对记者坦言,平时他们的生活用水都不敢在附近水域取用,一般都是清晨乘小艇到上游的江心取水。

      水上居民也是我市社会管理的一个盲点。由于大部分住家船是外籍户口,不隶属当地管理,加上地处特殊的区域,这给我市的社会治安和计生工作管理带来很多困难,处于“三不管”状态。据当地居委会介绍,如果船民不配合工作,他们连上船的机会都没有,更谈不上加强管理。有关资料显示,船上每户人家基本上都有两个以上小孩,存在超生现象。

就着江水洗脸刷牙

愿望  要安居也要乐业

      44 年前,这群水上人家拖家携口,为支援我市的经济建设而来。44 年后,他们窝居船上,离岸咫尺却难以融入岸上的世界。“上岸”——成了他们心中最热切的期盼,也成了市委市政府装在心中的一份沉甸甸的牵挂。

      在记者采访的众多水上居民中,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岸上有一隅之地可安身。 “只要能住下我们一家人,即使是一个小棚子也愿意。”周喜全说。

      “我们也理解政府有困难,所以大家都愿意拿出一部分钱来,共同解决上岸居住的问题。”周喜全说,留下的水上居民大多生活困苦,无力在岸上买房,希望政府能拿出一批安置房来,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给他们。

      水上居民的户口不在本地,无法享受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有船民希望,上岸后,有关部门能尽快协调解决他们的户口问题,让他们真正成为一名河源人,融入这个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城市。

      此外,这些生于水上,靠水谋生的特殊群体,上岸后,如果不能掌握更多的谋生技能,生活必然会陷入困境。河源市太平运输有限公司的周德文希望,政府要加强对水上居民的劳动力培训,帮助他们转产转业,“安居”后也能实现“乐业”。

      据河源海事局初步统计,在留守的800 多水上居民中,学龄儿童有200 多名,60 岁以上的老人约有100 多人。“如何解决学龄儿童的上学问题?”“如何将这些老人纳入我市的社保体系?”也是政府亟需考虑解决的问题。

800余水上居民以船为家

声音  一揽子解决上岸

      2 月18 日,市委书记陈建华在对市区水上居民生活生产情况进行调研后表示,解决水上居民安置问题,“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他要求各方要积极“给力”,让水上居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据了解,我市将成立专门的机构,妥善解决水上居民安置问题。目前,有关方面正在对水上居民的情况进行更详细的摸底,并制订初步的安置方案,将采取补偿款、安置房结合的形式,力争让800 多水上居民在年底前全部上岸。

      此外,陈建华要求,要妥善安置好水上居民,不留手尾,不仅要解决他们的上岸问题,而且要统筹考虑他们的就业、教育、培训等一揽子问题,更好地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今年6 月,第一批水上居民将上岸生活。

[next]

相关链接

800余水上居民上岸安置

      完成市区“两江”水上居民安置工程是今年我市要为群众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今年,我市将力争让 800 余水上居民全部上岸。

      水上居民安置工程的范围主要在“两江”市区段,具体指木京电站大坝至风光电站大坝东江河段,以及新丰江水域中的各类船舶,重点是住家船的清理和船民的安置,并最终实现水上居民上岸定居,转产转业。据了解,市区段江面的船舶和水上居民主要集中在老河紫渡口、十三码头面粉厂河边、八号码头老林业局河边、文化广场河边、珠河桥下老城边等地方水域。

      目前,市区江面主要有三类船:第一类是住家船,共有125 艘,基本上是水泥结构、无动力装置的趸船;第二类是捕鱼船和交通自用船,共161 艘,大多是住家船上船民的生产生活工具;第三类是餐饮船,共15 艘。

      水上居民多为外籍船民,主要来自广西藤县,共有101 户600 余人。此外,还有源城籍、东源籍、龙川籍的本地船民。






上一篇:别让孩子远离音乐 孩子出生48小时后应接受听力筛查
下一篇:父亲卖亲儿母亲寻骨肉 警方出手被拐儿童回母亲怀抱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