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女性幸福感高于男性但受婆媳关系和“房事”困扰
幸福是什么?有人说,爱情、婚姻、家庭是女性一生的三部曲,爱情观、婚姻观和家庭观影响着女人一生的幸福。今天是三八妇女节,记者走近槎城部分女性市民,发现在紧张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有的女性大晒幸福,也有不少女性内心还是有很多困惑:物质崇拜、性别歧视、爱情示威、婆媳矛盾……
问题 你感到幸福吗?
“你觉得自己幸福吗”,对于记者的这个问题,大多数的受访女性都会表示自己很幸福。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女性朋友们是幸福的,河源的女性更是幸福的。前段时间,有专家专门对广东省居民主观幸福感进行了调查,我们从结果中发现,河源的幸福感指数排在全省的第六名,女性的幸福感要高于男性。
河源的女性幸福在哪里,不同人生阶段的女性有不同的感悟,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女性一生的幸福颂永远都逃不开爱情、婚姻和家庭这三首主旋律。
四川女孩琳琳大学毕业后就到河源来投奔男朋友了,虽然是背井离乡,好在有男友的悉心照料,琳琳还是觉得她是幸福的。去年三八节,平时节俭的男友带着琳琳去打了牙祭,还送了一份礼物,让琳琳很是感动。琳琳告诉记者,她和男友已经相恋五年了,今年,两人计划让彼此的关系更进一步,步入婚姻的殿堂。
相比准新娘琳琳的心动和惊喜,准妈妈黄静的幸福就显得“淡定”多了。有一份在事业单位稳定的工作,还有一个贴心的老公。几个月前,黄静顺利地升为准妈妈,老公对黄静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接受记者采访时,黄静摸摸逐渐成型的肚子,笑眯眯地说,希望自己能生一个女儿,将来嫁一个像她爸爸一样的好老公,过着像自己一样的幸福生活。
答案:三部曲影响女性幸福
困惑一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毕业六年,曾贞在市区一家国企干得有声有色,收入也比较可观,可每当她在 QQ 空间上看到昔日同学秀出的甜蜜生活照,特别是看到大学同学小馨与老公在迷人的海边城市青岛拍的婚纱照时,心里总不是滋味。小馨大学时学业不如自己出色,毕业后到老家一所小学当老师,按理是比不上自己的。可架不住人家找了个好老公,物质爱情双丰收,日子过得十分滋润。于是,曾贞时常感慨,看来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想法不止曾贞有。家住大同路的李小姐今年才 20 出头,刚刚工作半年多,母亲就开始发动亲朋好友给她物色对象,并振振有辞地声称女人的幸福就是找个好归宿。李小姐虽然想趁自己年轻,努力拼搏几年,可母亲的话她也无法反驳,毕竟自己身边确实有一些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例子。
为此,李小姐挺困惑:“难道我就不能既干得好,又嫁得好?”在采访中,在市直机关工作的林女士显然有自己的答案,她认为嫁得好确实十分重要,但其实物质条件、外貌好仅仅是一个方面,并不是全部,最重要的是嫁给重视自己爱自己的人,否则对方条件再好,最终也不属于自己。
林女士表示,现在的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很高,既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又要求你是贤妻良母,她笑称自己的野心很大,嫁了一个好老公,但对自己的工作也要求不断前进,“鱼和熊掌我都想要。”
答案:鱼和熊掌二者可兼得
困惑二 理不清的婆媳关系
一听说家婆要来自己家小住,家住下角的小李心情立刻变得极其郁闷,可还得在老公面前装出一副高兴的样子。小李告诉记者,结婚前家婆对自己还挺好,每次她跟老公回家,家婆都是嘘寒问暖,但结婚后,她与家婆却产生了矛盾。“我工作比较忙,有时家里来不及收拾,被家婆看到了,总会唠唠叨叨,什么被子不叠,衣服也不洗,说我懒,不做家务。”小李委屈地说。
其实,婆媳关系历来就是家庭中剪不断理还乱、又难以回避的问题,可以说婆媳之间如何和谐相处,直接关系到女人的幸福感。对于这一问题,不少媳妇表示很头痛,但也有一些人认为出于对老人的尊重及家庭和睦考虑,与家婆发生矛盾时,做媳妇的应该让一步。
林女士是亲友眼中公认的好脾气,可在小孩的问题上,她也曾对家婆不满,有时甚至感觉很生气。也许是只有一个孙子的缘故,老人对小孩子百般呵护,偶尔孩子摔跤或者感冒生病,她便大发雷霆,认为林女士这个做母亲的太粗心大意,没有照看好孩子。刚开始林女士觉得很憋屈,但考虑到家婆毕竟是长辈,而且生气也是为了自己的儿子,很多时候她便按捺下来,好声好气地哄着老人。现在,林女士和家婆感觉就是母女俩,亲友邻里都十分羡慕。
答案:好声好气地哄着老人
困惑三 要爱情还是要房子
在《蜗居》里,爱情被房子压得透不过气来,海萍和老公的每一次争吵都是缘于一套房。要爱情还是要房子?对于这个问题,多数女性的选择是爱情,但同时还会在答案后面补充一句:有房子的话当然更好了。
琳琳和男友今年即将结婚,但琳琳的母亲却提出,男方最好要有一套房子。对于母亲的要求,琳琳觉得可以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但是也觉得压力很大。
琳琳和男友虽说现在都有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但是男友去年才换的工作,手头的存款根本不够房子的首付。琳琳告诉记者,虽然他们现在还没有房子,但将来还是有买房的能力的。“只要自己觉得幸福就好”,至于母亲那边,她会慢慢地把思想工作做通。
答案:爱情至上,有房更好
本报记者 黄丹 冷春玲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