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急钱”被取出买保险 因投保意见不同儿媳状告家公
辛苦积攒的“救急钱”却被家人取出买了商业保险;赔偿的抚养金家中老年人也坚持要拿去购“成长助学险”……因偏信保险人员的推销,这些执拗的老年人在成为保险业务员“喜欢”的对象时却成为家中年轻人反对的对象。
一份商业险家人法庭见
住在源城区东堤路的罗某在一场交通事故中死亡,获得了一笔赔偿款。因为这笔赔偿款,罗某的父亲和罗某的妻子却闹得很僵。家公说,赔偿金中小孙女应得的一份应购买一份商业保险,让她长大之后有保障;儿媳妇说,小孩当前的燃眉之急是解决生活之所需,不应购买这种中途退保要承担损失的商业保险。因家公抓住这笔款不放手,最终罗妻以小孩的法定监护人名义将家公告上了法院,要求该笔款由其保管支配。最近,源城区法院依法受理了该案并公开开庭审理,不日将作出判决。
记者近段时间采访时发现,因为购买商业保险问题,由此引发的家庭矛盾不断增多,极易引发不安定事件,值得有关部门重视。由于一些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对新事物的理解能力较低,偏听偏信保险推销人员,认准一个道理后很难改变想法,不少老年人将家中的仅有一点积蓄都掏出来买保险,一旦被套,如发生因不能及时支取现金而导致亲人生病无钱医治或其他不能及时“救急”的问题,不少家庭将矛盾对准了保险机构。
理财商业险老人兴趣高
家住市区绿苑小区的李先生告诉记者,春节前从乡下接来母亲居住,老人家较活跃,常去外面玩,几个月下来,竟做起了家人的“思想工作”,要用自己的养老钱给家人买几份“寿险”。
“现在通货膨胀,钱放在银行里没什么用,还是购买一份理财保险好,以后每月有收益。”这些话老人常在家里说出。老人家思想转变得这么快,让李先生都觉得奇怪,后来李先生了解到,原来老人家常被几个保险业务员拉去上课。李先生发现,老人家对这些产品根本不了解,把银保产品当成理财产品和储蓄;而在老人家拿回的宣传资料里,又只谈利益不谈弊端,老人家理解能力差,只是简单通过业务员的口头介绍知道银保产品收益高,实际并不清楚银保产品变现能力较差,如需急用退保将受损失这个道理。
后来,李先生走访小区相当一部分老人发现,不但是自己家中的老人“中招”,很多小区里的老人都 “中招”,不少人辛苦积攒的“救急钱”都被套,引发家人不满,不少人还因此到营业点“理论”。
被套维权难购险应慎重
记者了解到,由于我国银保产品多以分红型、万能型为主,少数代办人员或银行网点的保险公司人员在推销银保产品时对红利宣传过多,极易误导消费者,尤其是农民和老年人群体。老年人在没有详细了解银保产品的情况下购买产品后,通常面临着维权难,由于书面的保险合同是银保产品销售中唯一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保险合同条款专业术语较多,语言生涩难懂,一些老年人难以看懂并准确理解,多是基于对银行或银行工作人员口头承诺的信赖才在保险合同上签的字,银行工作人员的口头介绍又无证据可以证明,一旦出现纠纷,“有理”变得“没理”,维权较困难。
不少市民建议,金融市场主管部门应畅通举报渠道,规范银保产品销售,对一些违规销售保险产品行为及时进行处罚;营业人员在文化水平较低的老年人群体推销银保产品时,务必要清楚说明保险与储蓄的区别,尤其是对收益周期及提早支取(退保)可能遭受的损失须作出特别提示,让购买者充分了解投保的利弊,避免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
本报记者 黄仕忠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