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小孩做作业时热衷于到网上找答案 家长担心这样做不好

      家住新风路阳光水榭的刘先生近日在检查女儿作业时,发现一道明显超出女儿能力的题目,答案完全正确,便询问是如何解答出来的,小孩颇为得意地回答: “百度告诉我的”。刘先生和周边的朋友说起此事,很多人都反映,小孩做作业时,都较依赖“百度”,喜欢在网上抄答案,令人担忧。教育界人士认为,学生长期不假思索盲目上网抄袭答案,易导致思维能力下降。

现象: “百度”找答案很方便

      记者就“百度找答案”采访了正在广州上大学的小章,小章说,高中时,身边就有很多同学上网找答案,他自己也曾干过这事,一道难题翻书太麻烦,直接上百度输入题目,鼠标轻轻一点,答案就出来了。

      无独有偶,家住万隆花园的王女士说,儿子有时遇到一些英文翻译作业不会做,就上网打开百度页面,在“英汉互译”的引擎里输入需要翻译的词句,答案就出来了。发现儿子的这一“秘诀”后,王女士十分生气,她认为这跟抄袭作业没什么区别。

      记者昨天在一个河源教师 QQ 群里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反映学生有上网抄袭的嫌疑。和平中学一名刘姓老师说,她曾给学生布置过一篇作文,结果发现班里三名学生的作文内容一模一样,随后她在百度里查询,发现他们的文章都来自网络;另一名老师还说,他们班有些同学平时作业都做得不错,可是到考试时成绩提不上来,她怀疑这些学生平时上网抄答案。

观点: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家长对 “百度找答案”的现象基本持两类态度。一则认为:百度找答案无异于剽窃。李先生忧心地说,一道数学题,训练的是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如果不加思考,在百度里几秒钟就将答案搞定,孩子不知答案的来龙去脉,这对孩子百害而无一益;家长黄先生说,孩子不经大脑思考获取答案,这就是一种剽窃行为,在没有网络之前,同学之间相互剽窃,现在有了几乎无所不知的百度,剽窃行为就更显得隐蔽了。

      二则认为:百度是不说话的老师。家长江女士说,有时因为工作忙,不能每天给孩子辅导功课,孩子在家遇到难题,身边没有可咨询的人,百度就是他不会说话的老师。不过江女士认为,有些题目,孩子不要急于上网找答案,应先反复看懂书,再回头思考题目,实在想不出答案,可以上网查找,“现在中学有些题目确实很难,有时连受过高等教育的我都答不上来,适当利用网络,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原因:题目难促成网络交易

      学生上网找答案不是个别现象,有此经历的学生自有理由,记者通过采访,可以将其归纳为两种。

      一种是作业难度大,超出学生能力范围。刘先生的女儿读3 年级,最近的家庭作业上有一道题,不仅难倒了女儿,也难倒了家长。题目是:小华和奶奶的年龄和是 85 岁,小华和爸爸的年龄和是40 岁,爸爸和奶奶的年龄和是109 岁,请你算一算他们各多少岁。题目复制到百度后,答案马上揭晓。

      另一种是作业量多,耽误玩的时间。在采访中,部分学生表示,有时家庭作业多如牛毛,如果认真做,没三四个小时做不完,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玩,就疯狂地“赶工”,不会做的也懒得思考或翻书,直接上网查找答案。有一名同学这么形容他如何知道百度的功能:“我爸经常用一句‘内事不明问老公,外事不明问百度’来教训我妈,后来我试着将难题输进百度,果然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建议:借力网络拓展知识

      市一中校长罗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学生不假思索地从网上搜寻答案,这跟抄袭同学作业没有根本区别,长期下来,会导致学生养成一种惰性,思维能力也会减弱。他建议学生应该利用网络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吸取网上的一些答题技巧,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

      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何功兴则认为,学生上网求教作业答案的做法不可一概否认,关键是家长要分清事实真相,对于盲目抄袭的,必须加以制止,对于具备独立思考的学生,网络有助于他们拓展思维,对于一些自觉性不高、依赖性强的学生,家长应做好引导,教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才是关键所在。

本报记者 俞冰传 文/图






上一篇:沙井盖缺了大半边 电信接报后速抢修
下一篇:孕妇乘坐公交车去医院检查 被一老太太责怪装病不让座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