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市区有4个应急避难场所

核心提示:

      应急避难场所是在预警信息发布或突发事件发生后,城镇居民躲避灾难、临时生活和暂时避险的场所。日本发生9.0 级地震后,人们通过各种媒介注意到,55 万名日本民众主要被安置到避难场所接受有序救援。有人不禁反观现实并提出疑问:河源有没有应急避难场所,它们在哪,现状如何?日前,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相关部门,并了解到我市市区已建成规模较大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4 个,各县区也在县城做了相应避难场所设置。不过,多数应急避难场所只是树立了指示牌,像应急医疗保障、应急供水供电、应急简易厕所等功能还有待完善。

设立在人民公园的应急避难场所指示牌。

调查 应急避难场所市民多不知

      日前,本报就河源市民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认知度做了一次调查(详见河源民生论坛:http://bbs.hynews.org/thread-75020-1-1.html),共有142 人参与,这些参与者既包括了党政机关干部、企业管理生产人员,也包括了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农民、学生等群体。调查结果显示,有87 人不知有应急避难场所,占受访者总人数的61%;另外,听说过应急避难场所的受访者中也有85% 左右的人不知道距离自己居住地最近的避难场所在哪儿。

      据市地震局局长朱镇强介绍,地震部门根据城市整体防震减灾功能建设的要求,在我市建设了多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其中,市区范围内有4个规模较大的,分别是文化广场及老城人民公园、龟峰公园、卫星公园;各县区的则主要设在县城。除此之外,我市还有27个基层应急试点管理“五个一”试点单位应急避难场所。

      日前,记者对市内的几个应急避难场所进行了实地探访。

探访 应急标识指引难以找到

      文化广场是我市面积最大的应急避难场所,约有26万㎡,预计可容纳人数为10 万人。值得一提的是,文化广场体育休闲公园还是我市唯一经省应急办认可的应急避难场所。可是,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应急避难场所,记者却难以找到应急避难标识。

      3 月18 日及19 日,记者曾先后两次前往文化广场进行实地探访,皆未找到写有“应急避难场所”的指示牌。20 日早上,倒有位张姓市民向记者反映,在文化广场正门左侧位置确实有一块不太明显的指示牌。

      调查显示,老城人民公园避难场所的知名度仅次于文化广场,排在第二。该公园面积为1.0 万㎡,约可容纳0.8 万人;公园内地势十分平坦,对搭建应急棚宿区极为有利。不过,在该公园内也仅有一块应急避难标志牌。

缺憾 应急避难场所设施尚不完善

      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一处正规的应急避难场所最少应具备简易活动房屋、卫生防疫设施、应急供水供电设施、应急厕所、应急通道、应急标志等10 项基本功能设施;如果有条件,还应增设应急消防设施、应急指挥管理等3 项一般设施和应急停车场、应急停机坪、应急功能介绍设施等5项综合设施。

      前日下午,记者试着寻找文化广场、老城人民公园及卫星公园内的应急设备,均没有找到应急厕所,更没有见到灭火器等应急设施。

      至于食物、医疗保障、帐篷等应急物资,记者也未找到其储备点。对此,市应急办副主任殷乘胜指出,这些应急物资并不需要一直存放在应急避难场所内,而是落实民政部门、卫生部门等具体单位负责。一旦灾难发生后,这些物资主要是通过应急预案等形式来协调。据悉,截至2009 年5 月,我市共有应急物资储备库57 个、应急物资紧急生产加工能力储备点13 个,一旦启动应急预案,这些储备库、储备点将按照预案的要求做出响应,调动安排应急储备物资。

未来 场所建设将与全省对接

      据市应急办主任杨利华介绍,今年,我市将重点抓好市区、县城以及27 个基层应急试点管理“五个一”试点单位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快推进避难场所设备与装备配备工作,明确管理单位与负责人,推进与完善我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

      在后期工作中,我市将按照广东省有关建立全省应急避难场所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避难场所规划布局与建设,加快我市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工作与全省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工作的对接,形成统一配套系统。另外,我市还将依照全省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完善我市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实施细则,让避难场所成为民众安全避险、保障有力的避难场地。

 

市民声音

部门加大宣传力度

      在《河源市民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认知度》调查中,本报设置了“您最希望了解应急避难场所的什么信息?(最多可选三项) ” 这一个问题,并给出了“应急避难场所的数量、分布、具体位置”、 “场所的配套设施”、“应急避难场所的使用方法”、“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性”、“应急避难场所的卫生状况”、“应急避难场所的用途”、“ 应急避难场所的容量”等11 个选项。结果显示,河源市民最想知道应急避难场所的 “数量、分布、具体位置”、“使用方法”及“食品和水的供应状况”。

      市民们希望政府在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能加强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宣传,让更多市民知晓;在应急避难场所建成以后,能加强应急演练,让市民熟悉应急避难场所的使用方法,提高其应急技能。不少受访市民表示,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作为一个山区城市,河源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势必不能与北京、上海、广州等现代化大城市相提并论,但作为一个在灾难来临后呵护生命的“港湾”,河源的应急避难场所最起码要确保食品和水的供应。

      另外,有受访者认为,造成市民不知有应急避难场所存在的原因之一是许多应急避难场所没有明确的标志标识。“假如灾难发生,公众在疏散过程中或进入了指定的避难区域,都离不开简明的标识系统,如果没有标识系统,在躲避灾难过程中就会发生混乱。像文化广场这样重要的避难场所连指示牌都没有,这很不应该!必须在道路通道和应急避难场内设置明确的标识。”市民程先生说。

部门提醒 

平坦空旷地可避难

      由于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在我市还属于一项新的工作,其规划建设须综合考虑城市建设、人员分布、避难需求、资金保障等多种因素,因此,我市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还处在试点建设工作阶段。就目前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应急避难场所数量而言,同人民群众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要求存在一些差距。尽管已挂牌的应急避难场所数量不多,但并不会对市民应急避难造成太多影响。市应急办副主任殷乘胜表示,多数公园、居民区附近的空地、学校操场、运动场、体育馆、停车场、人防工程和其它具有一定规模的平坦空旷地带均具有一定的应急避难功能,市民可以在需要时就近紧急疏散和避难。

      2009 年,市应急办曾做过一项全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我市已有具备应急避难功能的场所面积约200 万平方米,可以同时容纳约150 万人。据介绍,这些避难场所普遍分布于市区、各县区及乡镇中心,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能有效地为灾民提供充足的安全与保障场地。

专家建议 

 科学抉择应急避难

      我们该如何应对地震?市地震局局长朱镇强建议,万一发生了地震,千万不要惊慌,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

      如果学校遇到地震,应立即躲在桌椅下,背向窗户,并用书包保护头部,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教师必须冷静地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跑。为了增强学生的应急技能,学校教师应常在课堂上宣传防震常识,并举行防震演习。

      如果住的是平房,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躲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者躲在家具一侧留下三角形的空间下,躲避时应挨着其蹲下或躲在空间里。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撤离时,千万不要坐电梯,因为电梯可能会断电;尽可能穿皮鞋、皮靴,以防被碎物弄伤。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避免广告牌砸下来。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应立即停车。

      如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为保存体力,不要大喊大叫,可以用敲打的办法,隔一段时间敲打几下,感觉外面有人时多敲几下。

      朱镇强表示,我们要加强防范意识,必须先克服“ 两个意识”,即盲目恐震意识和麻痹大意意识。我们不要一听到地震就非常害怕,反应过激;也不要想着我们这不会发生地震,必须居安思危。

本报记者 黄晓晴 见习记者 罗杰深 文/图






上一篇:我市符合年龄条件的贫困先天性唇腭裂患者可获免费治疗
下一篇:虚拟河源恐龙世界一期完成 进行内部测试将对公众开放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