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七旬老人网上发帖寻老同事

当年参加培训人员的合影。 

     近日,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在本报民生论坛发了一份帖子(详见:http://bbs.hynews.org/thread-102537-1-1.html,老人说他很想念52 年前的那帮老同事,想再见见他们。这位老人叫赖天宝,紫金义容镇人,他是当年紫金县各公社广播站首创人之一。

网上发帖寻老同事

      52 年来,赖天宝一直念念不忘的是那段同事情谊。他说,现在仅和其中一位叫潘国强的老同事有联系,其他人员都不知下落。

      赖天宝在帖子里面说,1958 年紫金县各公社首建广播站,1959 年紫金县第二期广播干部训练班学员9 名,是创始人。想当年大家共同努力学习,互相帮助,亲如兄弟姐妹,毕业后各返工作单位,一别不觉52 年了,当时年轻潇洒,如今已届古稀! 感谢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生活达小康。同事们升官发财、身体健康、儿孙满堂。其中当年的二位学员(指赖天宝和潘国强)很想念同事们,非常期待能和大家叙述家常。

      帖子的下面还附有一张当年同事的合影,人名对号入座,一一列出。尽管黑白照片褪色较为严重,但他们当年光彩照人的形象没有减退。

同事短暂感情深厚

      赖天宝老人现居深圳,当年几位同事的合影一直保存在手,合影背后写的人名就出自潘国强之手,但随年月腐蚀,当年清秀的字迹也早已模糊不清了。为此,赖老专程从深圳赶到我市紫金县,与潘老将照片背后的名字一一还原。

      据潘老回忆,当年他们做同事时,正当青春年华,都是20 来岁的小伙儿,大家都读过书,有文化基础,受公社委托,聚在一起进行广播技术培训,学成后回各自的公社做广播管理工作。那时候,广播站在农村是非常重要的通讯工具,许多国家大事、上级部门的通知都是通过广播向广大农民传输。所以能成为广播站的技术人员,也是一件很有荣誉的差事,因此,大家学习的劲头都很足;加上都是头一回接触广播工作,大家互帮互助,相互探讨学习的氛围也很浓,在一起的关系也十分融洽。

      那一次的培训,尽管时间不长,大约40 来天,但同事之间的感情是深厚的,毕业那天,大家还聚在一起合影留念,照片人手一张。

      “我们共同见证了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我们更想念曾经朝夕相处、如今已失去联系几十年的老同事。”赖天宝与潘国强两位老人是唯一有联系的同事,他们向记者表达了寻找其他老同事的心愿。

目前已找到一位老人

      前天上午,记者与紫金县广播电台总编室主任廖奕赋取得联系,希望能找到一丝寻人线索。不料,廖奕赋表示,他也一直在关注此帖,曾问过一些县里的老领导,但是没有结果,在县广播系统内查找,也没有找到线索。后来,他仔细辨别了照片上的人像,觉得那名叫郑其高的人很像他同村的一位老乡,紫金县敬梓镇人,但只是凭感觉像,没有进一步核实。

      前天上午记者与廖奕赋取得联系后,他立即展开电话联系,不一会儿,他兴奋地给记者回电话,称敬梓镇的那位老人正是当年广播干部训练班同事之一,实际名字叫郑其立,目前他就住在敬梓镇扬眉村。

      随后记者与郑其立通话,他在电话里显得十分惊喜,“没想到50 多年前的那帮老同事至今还能联系上。”目前,郑其立已与潘国强、赖天宝取得联系,并相约在适当的时间见面。

      寻找老同事的行动仍在进行。读者朋友,如果你认识这些寻找对象,知道有关他们的任何消息,请与本报报料热线(0762-3961110)取得联系。

      本报记者 俞冰传 文/图






上一篇:一名女婴被遗弃在医院三个多月
下一篇:你愿意捐献器官吗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