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万绿水城”规划
2008 年,市委书记陈建华撰写《公园城市构想》一文,提出建设“公园城市”、“万绿水城”的设想。如今,公园城市已初见雏形,备受关注的“万绿水城”规划历时三年,也于近日出炉,并将提交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
“万绿水城”怎么建?如何引水进城?市区将新增哪些滨水空间?……为解答市民疑惑,本报兹对“万绿水城”规划作简要解读。
设想篇:东江之畔的“万绿水城”
在《公园城市构想》中,陈建华提出,建设东江之畔的“万绿水城”,需要激活“七脉”资源,充分利用和增加水体湿地,引入万绿湖水和风光水利枢纽蓄水——这恰是“万绿水城”规划的核心。
这个设想,并非“空中楼阁”,它建立在对市区水资源优势的科学分析上。首先,万绿湖、新丰江等水体水质优良、清澈见底;其次,水源充足且地势高,可以满足未来城市引水的需要;再次,市区内河流、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形成了“温泉、河、湖、湿地”多种水体类型的水系网络。
据了解,目前,市中心城区现状水域面积为22.76 平方米,占用地面积的9.1%。
充分利用好这些水资源优势,建设“万绿水城”,不仅可形成水中有城、城中有水的山水园林城市特色,而且可对已经遭到破坏的水系和水体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修复,并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控制河流、湖泊的范围及堤岸形态,使水体更方便的为市民服务,使水体景观有效地融入城市的整体景观中。
未来的“万绿水城”,是通过规划建设,形成江、河、湖合理连接,具有多样滨水公共空间,达到“水丰、水清、水美、水活”,打造“蓝天、碧水、绿地”相互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功能不断完善的宜居城市。
布局篇:市区水面率将增至12%
规划中,“万绿水城”将以万绿湖为依托、两江为轴,将周边山体和中心城区的各组小水系联系起来,形成“山水相依、依水建城、两江串联、四组水系网络”的整体布局。
这个布局,意味着万绿湖将成为水城的主要水源,新丰江和东江则如两条绿色的飘带,把沿线的各个水体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水系网络。这个网络,将从北至南串联起东源仙塘片区、中心片区、白田-临江片区、高新区-埔前片区这4组水系。
改造13条季节性河流
水系规划的重要一点,就是对现有的河流、湖泊等进行补水改造。据了解,规划将保留并整治16 条现状常年河流,并将13 条现状季节性河流通过补水措施改造成常年河流。
同时,还将保留湖泊水库15 个,恢复和改造湖泊27 个。这其中,13 个水塘、9 个低洼地将通过改造和蓄水成为湖泊,并改造形成5 个大型社区水系。
此外,规划中将结合分散在城市中的各种公园绿地,设置一些点状的小水景,满足人们对滨水游憩的需求。
增加水面7.29平方公里
通过蓄水、引水和对河流湖泊的改造,中心城区的水面将增加7.29 平方公里,达到30.05 平方公里。水面率增加了2.92%,达到12.02%。这样一来,中心城区将形成“两江穿城而过、水网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的水系结构。
引水篇:多举措打通城市“水脉”
要打造“万绿水城”,关键的一点是引水进城。水从哪里来?要如何引?——这两个问题,成为规划的重要课题。
分区供水促活水进城
据了解,“万绿水城”的引水水源将以万绿湖直供水部分用水和东江为主,其它水库为辅,采取分区供水的模式。
规划提出,北部的东源仙塘片区将采用东江木京电站上游引水;中部的新市区、老城区、白田片区以万绿湖直供水和东江水为水源;南部的高新区、源城工业园、埔前镇以七寨湖等为水源。
这个设想是否可行?关键在于如何引水。
借助万绿湖水位高且蓄水量大的优势,规划拟以专用管道为主,明暗渠为辅的形式将水引入城中。同时,考虑到补水的科学合理性,可先将水引至位置合适、地势较高、蓄水量较大的湖泊中,在枯水期,对湖泊附近的水体进行水量补充,并就近将各水体联通,保证河湖的水质和流通性。
比如,要从万绿湖直引水管渠中取水对整个中心片区供水,首先,可利用管道及可靠的压力给客家文化公园中的三个湖泊最高面补水,再通过这三个湖泊中转,对黄沙水河、牛江湖、下园湖等进行补水,管道沿途还可就近对双下水河、黄子洞河及东埔河进行补水。
这样一来,通过河流、湖泊和管道的结合,就能使中心城区各水系相互联系,形成满城活水。
三类方法保调水成功
要确保这一引水方案能够成功,需要在适当的位置建设一些蓄水、调水工程。
规划提出,要在部分河流的上游建设大型的蓄水湖,通过蓄水湖对周边的水体进行补水、调水;通过建设橡皮坝和水闸,对水量较少、水位较低的河流的水位、水量进行分段、分级控制;而某些受现状因素制约,不能够通过河道进行连通的水体,按照实际需要将建设专门的连通水管,以增强水体的流动性与联系。
亮点篇:新建湿地公园121公顷
亮点一:鼓励引水进社区
打造“万绿水城”,不仅要疏通好城市“水脉”,社区的水景打造也是关键一环。
规划提出,要鼓励在居住区建设中将河水引入各居住社区中或利用低洼地蓄水成湖,让水网深入各社区中心,与居住区建筑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镶嵌在社区内的水系统, 最后汇集流入新丰江和东江。
在规划中,我市拟打造5 个大型的社区水系。
亮点二:新建湿地公园6个
湿地具有滞蓄供水、改善水质、美化景观、调节小气候等功能,被称为城市生态环境的“肾脏”。在我国已经建成了许多人工湿地,如深圳的洪湖公园、上海的高新农业区、成都的活水公园等。
按照“万绿水城”规划,将根据地形条件新建湿地公园6个,分别位于胜利大桥北、老城双下村、东江中游、高新区、埔前镇,总用地规模约121公顷。
亮点三:水体治理让河湖更清
按照规划,中心城区将形成纵横交错的水网和星罗棋布的湖泊。那么, 要如何保护好这一城活水呢?
规划提出,要通过市政截污、面源污染控制、工业污染源控制等三方面的规划来保护水质,并通过水域截污、引调水稀释、水系底泥清理、生物净化、人工湿地净化等措施改善水质,净化水体。
比如,可以设立泵站来调活水体,增大流速,提高河水的复氧、自净能力,加快污染物的降解,从而改善水质。也可以利用下大雨的时候,打开隔离水体的水闸,乘势排水,利用雨水稀释河水,达到冲污、稀释、自净的效果。
“万绿水城”专项规划大事记
2008年底,启动“万绿水城” 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2009 年2 月,在《河源市公园城市体系规划》初步成果汇报会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提出要在公园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增加“万绿水城”的规划内容,充分发挥我市丰富的水资源优势;
2009 年3 月至6 月,正式开展万绿水城规划专题研究;
2009 年7 月,组织专家和部门对该专题研究成果进行审议,根据专家和部门意见,开始编制《河源市万绿水城专项规划》;
2010 年10 月,完成规划成果; 2010 年10 月至2011 年3 月,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对规划成果进行专题研究,明确了专项规划要着重于对水源、水质、引水、调水、水体景观等方面进行研究;
2011 年4 月14 日,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对规划成果进行审议,随后,编制单位对该规划做进一步修改完善。
本报记者 蒋安春
上一篇:省公安厅多方筹资 贫困村民喜迁新居
下一篇:龙川6岁男童死于手足口病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