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河源“两江四岸”总体城市设计
“两江四岸”规划将营造出“山-水-城”和谐发展的滨水环境。
东江、新丰江“两江四岸”地区是我市建设“公园城市、万绿水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心城区的重要景观轴。“两江四岸”的建设,对未来中心城区的发展、城市形象的展示影响深远,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历时两年,《河源市东江、新丰江“两江四岸”总体城市设计》编制工作已经完成。规划就如何打造河源“显山露水”的城市格局,营造出“山-水-城”和谐发展的滨水环境等作了详细设计。本报兹对其进行简单解读。
定位篇:展现自然人文魅力的城市长廊
有人说,河源是“一城风景半城水”,东江和新丰江环拥缠绕,恰如李白的诗:“两水夹明镜, 双桥落彩虹。” 因水而秀媚,而灵动,而滋润的河源城,对“两江四岸”的建设历来十分重视。为更好地引导该区域的开发建设,2008 年底,我市启动了 “两江四岸”的总体城市设计编制工作。
此次规划,涉及面积达52 平方公里,包括北至东源县,南至市高新区南北约30 公里的东江沿线地区,新丰江大坝至东江约7 公里沿线地区,以及迎客大道沿线地区。
“溯河而居”的生活传统,使这一地区成为中心城区最核心、最有潜力、最具自然人文魅力的区域。由此,规划提出,其整体定位应为“生态长廊、休闲水岸、城市名片”。对这一定位,规划的主要负责人、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一所副所长韦梦鹍解释说,它是建立在对“两江四岸”发展现状和资源优势的科学分析之上。
首先,市区尚缺少一个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大型场所,韦梦鹍说:“我们守着东江,但很难看到市民到江边去休闲、散步。”其次,东江东片区已成为城市空间拓展的重要区域,东江也逐渐成为城市内的一条河流。再次,由于缺乏整体规划,东江沿线的发展稍显凌乱,布局不够清晰。
“我们的目标,是把两江四岸建设成体现滨水风貌与河源特色的核心功能区,展现自然与人文特质和谐辉映的文化长廊。” 韦梦鹍说。
东江将建70公里亲水步道
按照这一目标,新丰江沿岸将成为缝合老城与新城的重要区域,是开放多元、活力缤纷的城市滨水综合地区。在这一区域,将为居民提供约30 公里的江边休闲步道,形成新丰人家、九重天地、太平怀古三大文化节点,凸显文化河源、活力河源的形象魅力。
东江沿岸则成为中心城区的功能纽带,打造成粤东北山水园林城市高品质的滨水空间。设计提出,将以250 米见绿为标准,营造约70 公里的亲水休闲步道,结合地标式建筑,打造流影晨曦、桂山迎宾、宝塔悠韵、两江荟萃、恐龙公园、临江创展等六大自然人文节点,为宜业、宜居的“生态河源、绿色河源”添砖加瓦。
布局篇:呈现“珍珠相连,绿篱相间”景观架构
据韦梦鹍介绍,“ 两江四岸”将由南至北形成五个功能区段,城市及片区中心则成为被东江串联起来的一颗颗珍珠,呈现出“珍珠相连,绿篱相间”的景观架构。
由南至北分五大功能区段
“现在来看,东江沿线既有房地产项目,又有工业园,在功能分区上并不明晰。” 韦梦鹍说,此次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两江沿线的整体功能进行了一次梳理,强化了沿江发展的整体性和功能多样性。
按照梳理,“两江四岸”将形成5 个功能区段:东江北段以东江教育园区为依托,形成科教、文化集聚区,成为河源城肌体上的“ 大脑”, 是“ 智力孵化”区段;两江交汇处将提升原有的中心城区功能,塑造“新客家”城市形象,是“城市客厅” 区段;新丰江沿线将恢复旧城区城市活力,重现河源老城的魅力,是“传统风情”区段;东江中段将充分挖掘当地生态资源的旅游价值,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旅游体验,是“魅力长廊”区段;东江南段将形成“产业——居住 ——服务”混合式的功能结构,形成“城南之芯”区段。
形成“山-城-水-岛”格局
河源城山水环绕,如何把这种自然生态优势发挥到最大,凸显出山水园林城市的特色?韦梦鹍认为,要构架以“山-城-水- 岛”为景观序列的“两江四岸” 山水格局,“让人们在水边能够看到山,在山上也能看到水。”
要做到显山露水, 步移景迁,就需要控制好山体景观点和滨水景观点之间的视线通廊,将城市景观与东江、新丰江生态水岸以及更大面积的地区性自然栖息地段联系起来,并确定和保护好滨江绿化带的视线走廊。
韦梦鹍说:“也就是说,要处理好江、河、山的关系,通过生态廊道把山和水衔接起来,生态廊道需要控制一定的宽度。” 按照这种设想,桂山、梧桐山之间将形成与东江垂直的五条视线通廊。
要做到这些,一个关键就是建筑退线。韦梦鹍解释说,“在山体比较漂亮的一些区域,天际的廓线尽量不要遮挡它,江面建筑要往后退,越靠近江面的建筑,其高度尽量降低。”规划要求,在建筑退线上,滨江大道原则上不少于6 米,沿江路和东江东片区的沿江道路原则上不少于10米。
此外,韦梦鹍提出,在尊重建筑现状的基础上,需要尽量后退河堤岸线50 至300 米,将空间预留作滨水生态公园。
亮点篇:
亮点一:打造百里城市健康绿道
此次规划的一大亮点,就是在“两江四岸”倡导绿色交通,通过规划自行车道及步行道,形成宜人、绿色的慢行交通系统。据韦梦鹍介绍,慢行系统主要由自行车系统、步行系统、非机动车停车换乘节点、慢行区域组成。
规划提出,可以利用东江两侧及新丰江北岸沿江大道的非机动车道作为自行车道,并通过跨江桥梁两侧的非机动车道形成连续的自行车道系统;步行系统则通过“两江四岸”的沿江道路及城市次干道、支路的人行道,结合裙楼底层商业空间或公园内的休闲步道形成。另外,还可以依托主要公共节点,设置东江文化公园码头、文化广场码头等游船码头,形成水上观光路线。
同时,规划还设定了文化广场、东江文化公园、紫金桥滨江绿带、龟峰公园、三王坝公园共5个慢行区域。
韦梦鹍还透露,结合文化广场、龟峰公园等城市重要景观节点,将设置自行车—— 游轮换乘点,并在这些节点设置自行车停放点和租赁点等设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服务。 “我们的目的,是让市民能够便捷的到达江边,并能在江边慢游。”韦梦鹍说,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把沿江两侧的道路打通,特别是沿东江南北向的道路系统。
亮点二:沿江建筑应色彩缤纷
要让“两江四岸”成为特色明显、风格多样的城市景观轴,除了控制建筑的高度,形成由城市中心到滨江水岸依次跌落的空间轮廓线,规划中还对沿江建筑物的风格、色调作了指导。
“河源城的建筑风格要体现一种什么特色,是客家建筑风格,还是欧式建筑风格呢?”韦梦鹍说,在考虑这个问题时,规划在尽量保留城市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提出“两江四岸”的建筑风格应多样,以多彩缤纷的城市面貌展示“客家古邑”的魅力。
规划中,对不同河段的建筑作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和色调指引。比如,文化广场对面的文化展示区,建筑以桔黄色为主,无彩色系为辅,建筑风格应典雅、明快;龟峰塔风貌区则延续现有建筑色彩体系,建筑应典雅、古朴,与风貌区的风格相协调。
《河源市东江、新丰江“两江四岸”总体城市设计》大事记
2008 年底:正式启动东江、新丰江两江四岸总体城市设计编制工作;
2009 年6 月:规划编制单位提出了 “两江四岸”地区在河源市的功能定位和分区,并对沿岸地区进行了总体城市设计,提出开敞空间、岸线利用、建筑控制、天际线、景观绿地等控制内容,完成了初步成果。
2009 年9 月:编制完成了《河源市东江、新丰江“两江四岸”总体城市设计》规划成果; 2009 年12 月:市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局组织召开了专家评审会,专家组原则同意该规划,并提出具体优化意见;
2010 年:市政府分管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该规划成果,并要求与《河源市公园城市、万绿水城专项规划》进行有效的衔接;
2010 年9 月:编制单位根据要求完善了规划成果;
2010 年12 月: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了该规划成果并原则通过;
2011年1月:形成上报,审批规划成果。
本报记者 蒋安春
上一篇:爱心企业资助孤寡老人修葺房屋
下一篇:三醉汉醉驾被逮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