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太平街未来“出路”引起众人关注

太平街 

     位于市区老城商业步行街和中山大道之间的太平街,是我市最具客家风情的街道之一。沿街建筑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木骑楼,局部渗入西方建筑风格,然而这些建筑都是土木结构,年代久远,火灾、坍塌成为它们共同面临的隐患,以至于这些古建筑被冠上“危楼”这样尴尬的名字。“太平街的出路何在?”太平街的街坊们很着急,有关部门对于如何留住这张珍贵的河源“名片”显得更着急。

安全存隐患商业受打击

      来到太平街,记者发现这里建筑的损坏情况不容乐观,木骑楼从色彩到装饰,从路面到屋顶,大多已伤痕累累,不少骑楼的二楼木窗户已破烂不堪,窗台上满是蜘蛛网及厚厚的尘土,明显已不能住人,一楼经商二楼住家的模式已不复存在。由于大部分建筑属于土木结构,年久失修,火灾、坍塌等隐患让这些建筑成为“危楼”,今年6 月初,这条街的灵魂建筑“宝树第”就发生了大火,左厢房半边被烧毁,烧毁痕迹现在仍清晰可见。

      今年初的市容市貌整治使太平街拥堵和脏乱的现象不再,各商铺入室经营,商贸环境明显改善。太平街长不足400 米,林立着近 300 家店铺,大部分是传统特色的商店,但也出现了像家纺、卫生站等这样现代化的门面,大大的广告招牌与整条街的氛围显得格格不入。另外,随着城市化的脚步,我市商业中心渐渐发生了转移,“女人街”、长塘路、人民路出现了品种齐全的商品买卖,新市区兴源路服装、大同路饮食的名气已经盖过老城的其他街道,这些新兴的商业街让太平街的商业地位有所动摇,现在来太平街买东西的,多是一些在乡镇开杂货店的人,或是老人们购买一些在其它地方购买不到的旧式货品。

街坊盼改造古街还风貌

      18 日,记者沿着太平街走访了20 户商铺,调查中,记者发现半数以上的街坊对太平街的历史价值表示肯定,但对其现状不太满意。卫生治安环境一般、危楼等是街坊们最常提到的问题。受访的 20 户街坊中,共有18 户认为太平街有改建的必要。永生批发店的张老板表示,现在的太平街“危楼” 林立,如果政府能把街道两边的 “危楼”改建成现代化建筑,既干净又安全,对街坊绝对是好事一件, “哪怕要我出点钱,我也愿意!”张老板感慨道。

      对于如何改造,有的街坊希望在原貌上稍做加固修改,有的则建议采用现代建筑技术彻底修建。欧阳阿姨在太平街开了一家客家传统婚庆产品店,她建议修建要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如果用现代技术修建,整条街整个味道都没有了,太平街的‘魂’就没有了。” 另外,欧阳阿姨建议太平街所有店铺恢复原有店名,售卖客家服饰、装饰品等有河源特色的商品,让古香古色的气氛更加浓重。温医生所在的店铺是上城医院下属的一个跌打专科,他建议借鉴广州上下九的改造方案。“采用现代建筑技术建立基本结构,再用复古墙纸、木头等加以装饰,这样建筑物既坚固,又保留太平街原有建筑风格。然后引进新商品,把历史和现代潮流结合,既能挽救旧店铺的命运,又能复兴太平街。”

      宝树第是太平街最有特色的一个门第,是谢氏家族的祖屋,但现在这里只有一户人家居住,记者见到了这位谢家媳妇,她住在宝树第里屋,在不到10 平米的门口卖香烛为生。对于太平街的出路,谢太太更侧重于彻底的改造,打造成现代化的建筑。“这里许多房屋都不敢住人了,如果仅仅翻新修缮,可能效果不理想。”谢太太对于改造显得很期待,希望政府尽快行动起来。

改造困难多政府在行动

      据了解,太平街在1930 年后曾有过几次小规模的改造,2007 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专项整治行动,但力度有限,成效不大,老街的古建筑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今年4 月份,上城街道办事处倡议整合太平街原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历史文化风情街”,目前源城区已将该倡议纳入了该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作为打造“文化强街”的一个重要项目。记者在上城街道办事处了解到,项目的进展遇到不少的阻碍,其中如何理清产权,是问题的关键之一。

      上城街道办事处主任赵友方介绍说,太平街建筑产权混乱,大部分古建筑的所有权是私人的,要把所有资源整合起来,将涉及到数量庞大的古民居、商铺的使用权。另外,业主保护意识弱,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古建筑的保护管理尚不到位等困难都是阻碍其进展的因素。加上租购、拆迁、建设、后期管理维护,都需要大量费用,而且风情街的建设难以靠门票等获取一定收入,政府亦无法将古建筑保护工作纳入财政预算,造成古建筑管理经费严重不足。

      随后,记者来到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已在今年5 月份向市政府提出了《太平街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及街景里面设计》有关问题的请示,按照规划范围,临近太平街及其太平街两侧的建筑都要进行建筑立面整饰设计,用地范围约 1.5 公顷,建筑面积约2.4 万平方米,按照历史街区及历史地段保护规划的收费标准,太平街两侧的建筑设计费用达120 万元。“目前,总体的改造方案遵循‘修旧如旧’的思路,届时街道两侧的建筑都要换成混凝土结构,但是仍然保留之前的建筑风格。”该工作人员如是说。

      危楼层层、线路老化、原有建筑风格弱化、街区排水、排污设施不足……太平街的保护和规划改造刻不容缓。即将改造的太平街如何定位?规划局工作人员表示,由于目前的改造规划正处于申请阶段,“要等到市政府正式批示后,我们才能做进一步论证。” 本报记者郑婷影

      见习记者 高潮






上一篇:龙川县妥善处置一宗干扰正常医疗秩序事件
下一篇:吸毒女欲跳湖自杀 两巡警下湖堤营救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