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百名外来工代表游河源革命史地

外来工代表登高参观苏区红屋。

外来工代表在龙川学宫的大鼓前兴奋不已,纷纷上前击打。

外来工代表在紫金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默哀3 分钟。

外来工代表参观阮啸仙革命烈士纪念馆。

25 岁的补约补都用相机记录下河源的风景。

外来工代表在市恐龙博物馆门口的模型前驻足观望。 

     这是一次内涵丰富的革命传统教育之旅,也是一次充满温情的人文关怀之旅。昨日下午,我市百名优秀外来工、农民工代表结束了首场主题活动—— 河源革命史地游,在重温“ 红色岁月”中加深了对河源“ 红色文化”的了解,增加了对“ 第二故乡”的归宿感。

外来工游河源是惠民工程

     8 月8 日上午,河源市革命烈士纪念馆里,百名外来工、农民工代表,集体高唱红歌,缅怀革命英烈。“了解广东热爱广东共建共享幸福广东——外来工河源系列游”活动启动仪式在这里拉开了帷幕。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吴善平为活动授旗。他说,河源是广东省的后发地区,广大外来工、农民工朋友用他们的辛勤劳动为这片土地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外来工河源系列游”活动,是市委、市政府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幸福河源的其中一项 “惠民工程”。

      吴善平希望,100 名来自全市各地基层一线的优秀外来工、农民工代表把此次活动当作一次学习之旅、教育之旅、抒情之旅、快乐之旅,在参观学习中加深对党的革命历史、河源市情和发展态势的了解和认识,将参观学习成果化为今后学习工作、提高水平、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建设幸福河源的强大精神动力。

河源是他们的第二故乡

     张志方是河源逸东制衣有限公司的一名职员,年近不惑的他来自湖南岳阳,被选为这次河源系列游的优秀外来工代表,张志方显得很高兴。他说,作为一名外来务工人员,他已经在河源工作12 年了,这个城市给了他第二故乡的温馨。

      12 年来,张志方的生活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从住宿舍,到租房,再到自己买房,从踩自行车,到骑摩托车,再到驾驶小汽车,他享受到了河源经济社会发展给他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张志方表示,今后将继续努力工作,展示新时期外来务工人员的新形象。

      湖北孝感的外来工陈军华早先随着东莞的公司迁到河源,至今已经有4 年。如今的他非常习惯在河源的生活,工作得心应手,每个月他都会和同事们到市区下馆子,尝尝客家菜。“要不是因为家里小孩还小,我早就让老婆过来河源了,这里的环境很不错。”陈军华笑着对记者说。

      “河源是我待得最久的城市,我在这里有了很多很好的朋友。”25 岁的补约补都认真地告诉记者。这名彝族青年,首先吸引记者的是他独特的名字,其次便是他阳光中略带腼腆的笑容。他告诉记者,自己来自西川西昌市,经历还蛮丰富的,初中毕业就离开了老家,辗转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打工,最后来到了河源,终于停下了漂泊的脚步,在东源县一家公司上班,这一干就是三年多。

更好地了解第二故乡河源

     两天的时间,从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市恐龙博物馆、紫金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到龙川佗城风景区、新港客家风情小镇、镜花缘景区,一一细细游览,百名外来工、农民工表示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旅程。

      在市革命烈士纪念馆里,大家有的认真地听着导游的讲解,有的俯下身子,看着展厅里的陈列物,有的站在墙壁前,看着一张张黑白色的照片,仿佛回到了抗战的岁月。来自高新区一家硬质合金公司的周姨和同事用相机拍下了一些展品。她说,自己虽然来河源多年,但只是去过几个景区,像这些关于展现河源革命历史的地方,还真没有机会了解,现在她们深深地被河源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感染和激励。

      市恐龙博物馆里古老的化石和逼真的模型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恐龙真的有这么大吗?”补约补都指着大厅里的恐龙模型惊讶极了。他说以前早就听同事说河源是恐龙之乡,对此非常感兴趣,但自己工作挺忙的,一直没有机会来市区看,这是第一次看见真正的恐龙化石以及各种模型。

      在龙川佗城学宫,看到大殿里供的圣人像,大家立即恭恭敬敬地作揖,有两三个带着小孩参加活动的外来工更是兴奋,拉着孩子拜了拜,说是希望以后学习棒,能考上好大学,最好是能当状元。

快乐之旅学习之旅

     一路上,有沉思,有欢笑,在最后一站游览镜花缘景区后,参加活动的外来工、农民工代表们仍显得意犹未尽,他们表示这是一趟温馨而有意义的旅程,完全可以用“受益匪浅”来形容。

      五十多岁的陈跃飞是广州人,在龙岭航嘉工业园工作。对于这次活动,他连声称好:“有革命传统教育,有古老的风土习俗,还有绿色生态景区,新与旧的结合非常好,让大家印象挺深刻的。”

      来自河源市汇源集团的女职员黄利红则认为这一趟参观学习无论是食宿还是行程安排都比较合理,两天下来自己和同事对河源的了解更深了,也有了一种自豪感,觉得自己在河源工作其实是件幸福的事。

     本报记者 黄丹 摄影 陈仕平 李瑞云






上一篇:我很“笨”,但很可爱
下一篇:市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转型升级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