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眼桥”跨两镇连两省历经两百余年风雨需“减负”
有一座272 年历史的古桥,连接广东、江西两省。这座古桥横跨于和平县下车镇下车河上,当地人叫它“五眼桥”。最近,这座古桥被列入全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江广通衢”的历史物证
下车河是和平县最北边的一条小河,自西向东流入东江。从下车圩跨过“五眼桥”,往北行走不足 1 公里,就到达江西省地界——定南县天九镇。所以当地人称该古桥“一桥连两镇通两省”。
但是,“五眼桥”并不是五眼(孔),而是5 墩6 眼(孔)。为什么叫“五眼桥”?村民们也说不清楚。据记载,该桥建造于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由清朝监生、县丞徐斯誉(下车镇石含村人)建造。
“五眼桥以红砂岩建造,桥拱之间贴近水面部分,用花岗岩建成船形石台,以减小水的冲力。石料采自江西采石场,结构坚固、造型优美,历经近三百年风雨,依然完好无损。它是坡度较小的古石拱桥。”当地老人讲。桥以前是没有护栏的,1987 年翻修时竖起了钢管护栏。据当地人讲,这样的设计是方便状元返乡。在古时,河源地区的考生要进京城考试,多数要经过五眼桥。中举后会骑着高头大马或者坐八人大轿返乡,五眼桥的石级坡度小是为了让马轻松过桥,而没有护栏的桥身会更开阔,抬轿过桥不会拥挤。
当地人讲,五眼桥就是粤赣两地人古时交流的历史物证。江西定南人要到粤下车,必经五眼桥。桥附近的圩镇当时相当繁荣。清末之后,才逐渐衰落。
历经八次维修
记者在桥旁边看到1988 年立的1.5 米高的石碑,上面写着重修五眼桥立碑志:闻名江广两省的五眼桥,是古老的建筑遗物,由清朝监生县丞徐斯誉(下车石含人)创建。它对江广两省人民的南北交通、繁荣经济起到重要作用,建桥后历经了七次大小的维修,公元 1987 年10 月,第八次全面重修,历经一年完成。
“别小看了这座桥,1988 年第八次维修时,和平县与江西定南县政府共同出资维修。”下车镇文化站负责人说。据悉,当时维修,得到了政府部门及社会热心人士的支持,共集资1.4 万多元。其中,和平县政府和江西省定南县政府分别拨款5400 元、1000 元支持重修。此次维修,加固了4 个桥墩,竖起了钢管护栏,翻修了桥塔,5 个鹅胸式桥墩也进行了重新铺设。
古代建筑的“活标本”
踏足在五眼桥上,记者寻觅四周,除了重修的碑志外,也未见一块“文物保护单位”等字样的牌子。五眼桥面,因长期足踏车压,留下了不少凹凸不平的历史印迹。过去是“江广通衢”,桥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如今昔日繁荣喧嚣的古桥,显得有些冷清,只能静静地卧于小河涌上,述说着自己几百年来的故事。
许多年来,外观古朴的五眼桥一直是连接江西定南与和平下车的主要通道。采访中,多数村民认为,五眼桥建造年代久远,是古人高超建筑智慧的一个“活标本”,应该好好保护起来。眼前的五眼桥有近三百年历史,仍然在发挥着作用,但已疲惫不堪,附近村民建议,五眼桥是文物保护单位,经历了数百年的风吹雨打,如今不应该再这样被当作一座普通的桥来使用,以免超过负荷。可在旁边再修一座桥,减轻桥的负担,而五眼桥则作为一种观光桥继续保留使用。
本报记者 张涛 通讯员 袁道文
上一篇:高考第三批专科A线院校昨起征集志愿组织二次录取
下一篇:商场“信誉通” 顾客少问津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