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百年“惜字炉”藏身和平县乡间

惜字炉位于和平粮溪坪地村村口,风景甚佳。本报记者 张涛 摄 

     前日, 记者去和平粮溪坪地,在村口看到一小塔尖般的青砖建筑,塔分三层,六角开,葫芦宝盖,周身用清代的大块火烧青砖砌成,虽长着一些青苔,然塔身端庄俊彩。记者一时感到古怪,猜不出它作什么用,说它小连避雨都不够地方,祭拜也不够排场。塔为何物呢?

      古塔为何物?

      近前一看,记者才发现这塔原是“惜字炉”,系当地乡民用来火化废书纸的小塔,三层仿楼阁式建筑,清代建筑。记者看到,惜字炉第一层青石上镶有笔力遒劲的“惜字炉”三字,旁有对联 “字化烟云腾异彩,炉留翰墨自留香”。炉顶盖青瓦,顶端有一个惟妙惟肖的葫芦, 寓“ 福禄” 之意。尽管岁月流逝,风侵雨蚀,惜字炉略显苍老, 但苍劲、凝重、浑厚的气势,依然可见。

      据和平县县志记载,坪地惜字塔是文塔的一种,建这种塔的缘由,一说是古人爱惜字纸,教人敬惜纸墨。一说是怀才不遇或官场失意之人,将自己用心血写成的诗文篇笺投入塔内焚烧,希冀由此摆脱滞运。

      “惜字炉”缘起

      据史料记载,“惜字炉”又名 “惜字塔”、“圣迹亭”等,是昔日文人墨客烧毁文字纸张的地方 ——凡是有文字的废纸必须集中于惜字炉焚毁,以示对知识的敬重。焚烧字纸的风俗早在宋、元之际已逐渐流行,到明清时已达到极致,将“惜字”之风与功过相结合,使之道德化。池莲师太在《自知录》中甚至写道:“拾路边字纸火化,百字为一善;遗弃字纸不顾,十字为一过!”

      据坪地村的老人讲述,坪地村历代都出文人雅士,舞文弄墨者甚多,常将不满意的手稿焚于塔内,从不乱扔乱丢,养成了良好的惜字风俗。此惜字炉是当地客家人崇尚文化重视教育的良好例证。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要炸毁“惜字塔”,多亏当地群众全力自发保护,才使这座珍贵的文化景观保存到现在,且保留得较完整。

      老人印象中,二十多年前,还见到有村里人拿着字纸到惜字炉毕恭毕敬地烧掉。坪地村曾有这样的乡间约定,有文字的纸张不得派以裱糊、包裹,更不能践踏,果真成为废品,必须送到惜字炉焚化,并将灰烬专程投入到清净的粮溪河水口流失。

      “惜字炉”待保护

      坪地村民惜字如金,惜炉如宝, 记者触摸着炉塔, 对于文字,油然而生一种不可名状的崇敬,可以想象当时村人如何虔诚地把文字送到惜字炉面前,毕恭毕敬地烧掉,也许这就是文字最好的归宿。和平县文物专家考证说,坪地惜字炉是客家人敬惜文字风俗的历史见证,为后世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然而,像惜字炉这样具有独立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古建筑多是 “明珠暗投”,保护乏力。记者在现场看到,惜字炉背依青山,炉前粮溪河呈“S”形缓缓流过,可能是此处风水极佳,一些村人把村里散落四处的佛庙转到此处 “落户”,散布在惜字炉的周围。记者简单清点了一下,不足十个平方的平台上就建了五个大大小小供奉神像的小庙,显得有些不伦不类,甚至有些好事者在惜字炉里也烧起了香。

      其实,惜字炉目前在和平有两处,一处在粮溪坪地,一处在下车五眼桥。和平县博物馆馆长陈子昂说,下车五眼桥旁边的惜字炉建筑年代与坪地惜字炉年代差不多,不为人熟知,很多人不知道是一座惜字炉,如今连炉口也被封上了,周身不见一点痕迹可证明其是惜字炉,保护难度相当大。

      本报记者 张涛 通讯员 陈焕章






上一篇:酒店拼音写法有误 主管表示尽快更正
下一篇:市区及各县城后天进行防空警报试鸣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