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工作者吴粒萍深入基层曾在除夕下乡蹲点采访
又是一年硕果飘香,又是一年金菊绽放。在第12 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第二届河源市优秀新闻工作者名单新鲜出炉。
今起,本报推出专栏,将对这批优秀新闻工作者逐一进行报道并配发他们的工作感言,让人们对记者工作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激发我市广大新闻工作者认清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为河源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工作感言:作为一名普通的新闻工作者,在积极践行和大力弘扬 “胸怀理想,艰苦奋斗,务实创新,众志成城”的新时期河源人精神的同时,更应时刻铭记:心中有信念,新闻在路上。
“它是只令人肃然起敬的鸽子,在修道院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它始终保持着高贵的姿态;日落时分,当晚祷的钟声响起,佛罗伦萨所有的野鸽都去向它朝觐……”这不是小说片断,而是二十世纪新闻采访女王、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在她的新闻报道中的一段白描。
吴粒萍,河源日报社新闻中心采访部主任,一见到记者,就神采奕奕地提到了法拉奇这位杰出而又传奇的女性。她说,与法拉奇结缘,缘于其传记——《女人与神话》。历数法拉奇胸怀天下、为自由与公正鼓与呼的事迹,她认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首先应加强学习,增强思想深度,拥有胸怀天下的大局意识,有效传播党委政府的发展思路、中心工作;关注民生工程,深入基层、贴近实际,致力于推出一批服务于群众的民生报道;同时,要研究如何利用手中的笔,采写出群众所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
10 多年来,她跑过时政、经济、民生等报道,几乎跑遍了河源地区100 多个乡镇(街道办)。采访中,为调查了解个别地区土地抛荒现象,她曾三次深入偏僻山村现场了解情况,写出的报道获得广东新闻奖;为了解农村新风新貌,也曾在大年三十到农户家蹲点采访。
近两年来,吴粒萍在担任部门负责人期间,在部门内部积极倡导学习之风,极力推崇“以老带新”、周例会学习制度。她尤其注重强化新闻策划意识,力求报道形式、内容上不断的创新。仅去年以来,围绕我市重大时政活动,吴粒萍积极参与并指导记者采写了“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富县强镇”县区巡礼、公仆信箱(华哥信箱)设立两周年大型报道、“三创”系列等,并组织好该报坚持了13年的爱心传递——“新闻助学”系列报道,使这一公益行动的品牌向更广、更深延伸。两年来, “新闻助学”行动共筹款近70万爱心捐款,资助了30多名学生。
她认为,作为我市一名普通的新闻工作者,在积极践行和大力弘扬“胸怀理想,艰苦奋斗,务实创新,众志成城”新时期“河源人精神”之同时,更是应时刻铭记,心中有信念,新闻在路上。
吴粒萍档案:
女,1975 年生,江西人。1999 年从南昌大学新闻学本科专业毕业后进入河源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12 年来,先后从事过时政、经济、民生等报道,担任过时政要闻版、经济版编辑,现为河源日报采访部主任。从业12 年,先后有20 多件新闻作品获广东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中国地市报女记者好新闻奖、河源新闻奖等奖项。
本报记者 蒋安春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