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本报记者谢素德坚持“三贴近”以平民角度采写时政新闻

      工作感言:把握群众脉搏,捕捉时政亮点。作为一名时政新闻记者,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在会议和领导活动中把真正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信息,准确、充分而又生动地报道出来,才能让老百姓爱看时政新闻。 

     认识谢素德是在笔者初进报社时,她是新闻部的前辈,开朗、乐观,大咧咧的性格很能感染人。作为部门的“大姐大”,带好我们这些小辈自然义不容辞。回想起来,从她身上学到最多的,是如何做一名贴近群众的时政记者。

      从时政活动中找出群众最关心的信息,把它灵活、生动地报道出来,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的秘诀是:多让自己站在普通市民的立场看问题。

      “很多部门的会议是很平淡的,参会人员照本宣科,宣布一项决定,作出一个规划,有些活动中领导没有个性,只是例行公事,因此,必须通过记者的精心采访,精心发掘组合,才能得到好的稿件。” 谢素德说,在从事时政报道中,要不断研究报道模式,避免“大而全”,在“稳而巧”上下功夫,让时政新闻不断出新。比如,召开一个会议,要让自己站在市民的角度来考虑,会后多征求同事、读者的意见,看他们对哪个信息点最感兴趣,从而反映市民最大的诉求。

      今年8 月,市人大常委会照例组织调研组对今年1 至7 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调研。针对这一例行活动,她跳出了会议框架来反映民生问题,采写了《上半年物价持续上扬压力巨大,城乡居民应对能力有限》,将老百姓期待政府部门能采取措施遏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心声融入报道,直接反映了市民期望 “米袋子”、“菜篮子”能拎得更轻松的愿望。

      不站在官方的立场看问题,而是站在市民的立场理解会议并传递会议信息,是她一直不变的追求。而在新闻竞争激烈时,如何能够在同一会场上挖到猛料、报道出彩,也是她始终坚持突破自身的一种尝试。

      2009年,在参与“两会”报道时,她在会议报道中求新求活,除通过 “规定动作”传播会议中的各类信息外,也不忘挖掘会议花絮,增加会议新闻的“含金量”。她采写的《小细节彰显政府工作人性化,政府报告后首附名词解释》成为一大亮点,消息见报后不仅得到了所有参会人员的高度关注,也让老百姓从细节中了解了“两会”现场。该报道在第24 届(2009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把贴近群众、贴切生活的信息准确生动地报道出来,才能让老百姓爱看我们的时政新闻。”她是这样说的,并一直为之努力。

      个人资料:

      女,1981 年生,连平县人。 2004 年从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毕业后到河源晚报社工作至今,现任新闻部副主任。7 年来,她一直坚守在新闻采访第一线,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恪守新闻职业道德,逐渐历练为新闻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作品《小细节彰显政府工作人性化,政府报告后首附名词解释》获第24 届(2009 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

      本报记者 蒋安春






上一篇:“思念”牌水饺被曝含葡萄球菌 市区鲜见问题水饺踪影
下一篇:举行交通安全培训 培训内容列入考核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