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塘村制钵手艺面临失传 谢家5兄弟守望制钵业
记者尝试做一回钵坯工。
走进和平县大坝镇鹅塘村,就能发现村头摆放着一些瓦钵。鹅塘村制钵有上百年的历史,相传当年一个江西制钵的手工师傅在鹅塘村一富户家做工时,看到村里土质很适合制瓦钵,就教会了村民制作瓦钵,以后,这种制钵工艺也就一直流传到现在,但现在村里只有谢氏五兄弟在制作瓦钵。
11 月15 日,记者在村里见到了制钵人谢家老二谢石铭。
旋转中的艺术
百闻不如一见,应记者的要求,谢石铭展示了制坯手艺。取来一块泥团,谢石铭一边聊天,一边开始制作钵坯。只见他将泥团在案板上来回搓揉,而后放到快速旋转的转盘上。谢石铭告诉记者,转盘的速度一定要把握好,太快了手掌接触坯料会因摩擦过度而受伤,太慢了陶坯又难以成形。
将手沾上少许的水,他一手拿着一把泥刀,一手伸进泥团,开始制作起来。大约5 分钟,一件钵坯便制成了。看着做着容易,记者忍不住也动手试着做起钵坯来,面对转速很快的转盘,不知怎么才能下手,一团泥放下去,一不小心,溅了一身泥。弄好后,再拿起来一看,原来是无底的。
“这是坯子,要把这些坯子运到窑里,烧制24 个小时才算完工。”谢石铭告诉记者。在钵坯厂房里,一位大嫂一次就用木板扛了 22 个钵坯,走在田埂上,稳稳当当地,脸不红来气不喘。记者一时手痒,尝试着一木板取了15 个钵坯扛在肩上,压在肩上挺沉的,一不留意,5 个钵坯溜下来摔坏了。谢石铭说,这种扛钵坯的功夫,不练个满年是学不来的。
瓦钵畅销各地
谢家祖辈都是制钵的,到谢石铭这一辈儿已经是第五代了。谢石铭说,烧瓦钵是一个传统的民间手工艺,从原料的配制到坯件的制作,以及钵品的烧制,一般要经过十余道工序,而且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讲究。如原料的配制,所用的粘土要有筋骨和粘性,而后再经过破碎、按配方加入配料、搅拌等多道工序,原料的水分要适中,不能掺有杂质。烧窑的时候,窑内温度达到1200℃,火候的掌握、时间的长短全凭经验把握,合格率通常在八成左右。
谢家的这个钵窑厂现在主要烧制瓦钵之类的用品,一直很受欢迎,现在不仅河源、东莞等地市场上的钵制品都来自这里,而且邻省定南等地来买的人也比较多。除了种田收割庄稼外,谢家兄弟全年时间都用来做瓦钵,做多少销多少,一点也不愁销路。
手艺面临失传
瓦钵销路很好,但由于制钵辛苦,现在愿意学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谢石铭虽然是继承祖业,但他的几个孩子都不愿子承父业。谢石铭说,他现在最担心的就是,传承了百年的制钵手艺将在自己手上失传了。
“在我看来,钵是有生命的,绝对不能让老祖宗的传统手艺在我这代失传……”谢石铭说。这些年来,谢氏五兄弟凭着一股“决不让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失传了”的信念,甘于寂寞,呆在偏僻的荫屋里,面对着泥巴,用双手打拼着与众不同的制钵人生。
但愿谢氏五兄弟,不再是制钵技艺最后的守望者。
本报记者 张涛 文/图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