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儿精神失常夫瘫痪在床 她独力苦撑贫家体重剧减四十斤

鸿雁传书五年

     11 月13 日早晨六点,天还蒙蒙亮,刘辉清像往常一样准时醒来,轻手轻脚地起床,到隔壁的厨房为丈夫邓洪先熬粥。熬好粥后,她用搅拌机把粥打成流状,唤醒丈夫,熟练地用针筒通过胃管把食物注入丈夫体内。

      想起和丈夫走过的这些年头,刘辉清满肚子心酸又有一份甜蜜。35 年来,不管日子多苦,她和丈夫从没有拌过一句嘴,一直相濡以沫地走到了现在。

      刘辉清和邓洪先从小就在一个镇里长大。1971 年,初中刚毕业的刘辉清到海南投奔亲戚,进入了陵水县南平农场;同年1 月,邓洪先在家乡应征入伍,到浙江服兵役。就在那一年,两个远离家乡的人开始通书信。在鸿雁传书的5 年里,爱情也悄悄萌芽。有一次,邓洪先写信告诉她:“刚看了一部朝鲜电影《鲜花盛开的村庄》,你和里面的阿玛尼长得很像。”这让她感到满心幸福。1976年,两人在海南结了婚。

家庭再遭重创

      为丈夫洗了脸,刮干净胡子,刘辉清走出房间,大儿子邓富强正站在门口,说家里没有凳子,让她去买。她宽慰儿子:“家里现在没钱了,先弄些木桩坐坐吧。”儿子就忽然发了火,摔了东西,跑出家门。

      她知道,儿子的病又犯了。邓富强的病是两岁时落下的,因高烧而引发脑膜炎,留下了后遗症,12 岁第一次犯病时,手脚抽搐,倒地不省。医生告诉她这是癫痫病,会间歇性的精神失常。从那以后,儿子就会经常莫名其妙地发火,打人,揍得最狠的是小他4 岁的弟弟邓智强。他经常会把弟弟打得鼻青脸肿,有家也不敢回,一个人跑到橡胶林中躲起来。2009 年8 月,邓智强因此又一次离家出走,再也没了音讯。

      为了照顾妻儿,2006 年,已经57 岁的邓洪先选择了停薪保职,到东莞一家商场当了一名厨师,用每个月800 元的薪水支撑这个家庭,即使再累,他也不和妻子说。刘辉清也会偶尔出去打小工,挣点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她总是想,只要两口子勤勤恳恳,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然而,命运再一次和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今年3 月18 日,邓洪先因为脑血栓被送进了东莞市人民医院,醒来后,已经不能和妻子说话,全身无法动弹。医生告诉她,除非奇迹出现,不然邓洪先的病已经无法好转,劝她让丈夫出院。

拿什么拯救爱人

      看着丈夫苍白的脸,刘辉清不止一次地失声痛哭。但是,让她就这样放开丈夫的手,她却怎么都不愿意。因为没钱继续留在东莞治疗,刘辉清就带着丈夫回到了阔别40 多年的家乡,到河源市中医院继续治疗。

      然而,失去经济来源的这个家庭,已经无法背负日益沉重的治疗费用。为了治疗丈夫的病,刘辉清已经花了20 多万元。欠下的一笔笔债都记在一个小本子上,她却不敢仔细地算一算。她怕算清楚了,那个巨额的数字会把自己心中的最后一丝希望压垮。2011 年11 月11 日,在欠下医院7000 多元治疗费后,刘辉清带着丈夫回到了鹊坝村,住进了小叔子留下的一间破烂瓦房。

      在邓洪先得病的这8 个月里,曾被丈夫溺爱地称为“胖妞” 的刘辉清,体重从120 斤掉到了 80 斤。她不知道这个曾经赞她像“阿玛尼”的汉子,这个曾在闲暇时和她在橡胶林漫步的男人,这个35 年来为家庭遮风挡雨的丈夫,还能坚持多久。她不知道,该拿什么来拯救自己挚爱一生的人?

     本报记者 蒋安春 见习记者 周秦






上一篇:烧饭扫屋照顾小孩 槎城家政服务业年底差人不差钱
下一篇:万用插座退出市场 商家市民少有人知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