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有效性初探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农村中学的教学质量与城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中明显的一点就体现在作文水平的差异上。新形势下如何优化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如何提高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性?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农村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谈谈这些方面的认识和看法。

      一、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

      (一)教师方面,由于农村的教学条件以及教师的待遇相对较差,一些优秀教师不愿到农村中学任教,造成农村中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教师素质良莠不齐。

      (二)农村约有半数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由于种种原因,对孩子的学习、管理相对松散,甚至出现溺爱或娇纵。再加上这些老人大都没有什么文化,平时都使用地方方言与孩子交流。这样的家庭环境,弱化了孩子学习语言的氛围,弱化了普通话的训练,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导致学生在作文中出现表达不规范、不通顺,病句多等现象。

      (三)农村地处相对偏远,比较落后闭塞,学校硬件设施相对欠缺。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城市学生能看到的课外读物、生动的电视媒体画面以及外面的信息,农村学生不一定能看到。这就大大地影响着他们的视野。学生课外阅读狭窄,接触社会少,见闻不多,作文时觉得无话可说,作文成为无米之炊,因而学生感到作文难,厌恶作文。

      当然, 农村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原因远不止这些,但这几个因素应该是目前农村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较为重要的因素。它理应引起农村语文教师的关注和重视。

      二、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优化与有效性的思考及对策

      新形势下如何优化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如何提高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笔者结合农村学生作文教学的实际,谈谈本人在这方面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强化普通话训练,让学生写出语言规范的作文

      前面提到,农村学生大都生活在方言意识浓厚的家庭环境里,作文中也较多地使用方言,如“被老师批评了一身(一顿)”,“桌面很滑上(光滑)”等等,以致出现表达不规范、不通顺,病句多等现象,影响了文章的质量。要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普通话的强化训练。教师首先要坚持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并严格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讨论问题、回答问题。除此之外,还要严格要求学生在日常用语中也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并持之以恒,不断规范自己的语言。语言表达规范了,通顺了,学生就容易写出成功的作文。

      (二)向生活靠拢,引导学生采撷具有乡土气息的素材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基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实践,作文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农村生活有着取之不尽的习作资源。农村的生活虽有些单调、朴素,但乡间的青山绿水、朝霞落日、稻田麦浪、田间劳作、村落炊烟等等,这些又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教师要善于引导农村中学生留心自己所处的环境,多观察自己身边的独具特色的人、事、景,随时随地积累写作素材。

      农村中学生在节假日常常要帮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活,这又是他们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例如种水稻,可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锄草、施肥、收获,并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导作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在劳动中,你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讨论之后学生就容易写出成功的文章。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启迪学生对生活作出深刻的思考。比如:农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一些污染大的工厂已从大城市转移到了农村,农业生产中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等等。在教学中我们可指导学生对这些生活现象进行调查访问、研究,从中指导学生作文,让学生在作文中真切地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这样,既扩展了学生写作题材,又增强了作文的实用性。布鲁诺说过, “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感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学与用结合起来,就容易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巧设作文题目,激发写作欲望

      农村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性、理性思维的增强,他们表现出乐于思考,乐于质疑。教师如能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去解决疑难,辨明是非,他们从心理上就会感到很大的满足,从而激发其写作兴趣。我们在命题时,就可以出一些既有探讨价值又希望得到解决的疑难、是非问题,供学生讨论。如:《耕耘一定有收获吗?》、《我们欢迎(或“不欢迎”)考试》等。

      另一方面,农村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求知欲望的增强,社会接触面的拓宽,学生探索、猎奇心理也愈强烈。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来设计作文题目,以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我们可以从社会生活中选择一些学生感到新鲜而又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供他们辨析。如《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吗?》、《有“礼”走遍天下》等,这类文题很能触动学生的是非心理。

      (四)以改促写,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上面提到,农村中学有些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热衷于自己的精批细改,不太相信学生有自改、互改的能力。目前,农村许多学校乃至家长仍以这种标尺要求教师精批细改。遗憾的是,老师对每一本作文精批细改、眉批、总批,甚至字、词、句逐一修改,但是学生拿到手中总是看看分数,对老师的批改并未认真阅读,批改成了老师低效甚或无效的劳动。这种状况,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做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同时,叶老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 为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应适当开展、安排学生进行自改、互改活动,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以上是笔者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有效性

      这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笔者认为,要提高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有效性,首先要求农村教师要立足农村,乐于奉献,自觉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把握好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投身教学改革,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有效性,就能让“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 永远地成为过去。

     






上一篇:初中学生作文教学探究
下一篇: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