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浅议
在新时期,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往往是思想教育工作者较多研究的问题,从心理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它是由信息、传源(传者)、信道(媒介)、信宿(接受者)等因素构成的辩证统一的过程,而作为接受者在整个过程中不应是被动的,而应是能动的,他们的作用应受到应有的重视。从接受对象的角度来看,思想教育工作者应注意哪些因素呢?
一、要注重研究接受对象的心理背景
我们所面对的接受对象是处于青年前期的初中学生,他们在接受我们的思想教育时,已非白纸一张,而是具有了一定的心理背景,已经涂上了一定的色彩,有了一定的思想、观念习惯的沉淀,因而就不能不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思想教育的初始态度。对思想教育的选择性以及接受的程度。这样就形成了教育目标与接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于思想教育过程的始终。而问题在于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承认青少年学生已有的心理背景,并从这一背景出发,思想教育工作者对其教育对象的一般心理背景缺乏正确的了解,或无真实的了解,这样的话,思想教育就会难以取得好的效果了。因此,我们在开展思想教育之前,应当首先对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的一般心理背景有一个相当的了解,并加以分析研究,这样才能 “有的放矢”决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收到更好效果。
二、要注重研究接受对象个体间的差异
前面分析了接受对象一般心理背景对接受思想教育的影响。但为什么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同样内容和方法的思想教育,有的人完全接受,有的人部分接受,有的人不接受,有的人甚至抵制反对,即使接受也有快与慢的差异。原因就是接受对象的个体间是有差异的。接受者面对我们传出信息时,他们所作出的反映也势必因人而异。如个人的心理结构不同,已有的观点,主观不同,先天禀赋及后天习惯不同,通过学习形成的素质不同,认知所形成的态度、价值观等不同,即人们以各自独特的心理背景去接受大致相同的思想教育时,必须导致对教育的不同理解和接受。这样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我们用同样的内容,同样方法去教育不同时期、不同年级、不同班、不同的学生时,收效会不大一样。
三、要注重发挥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学生在接受教育以前,已经在生活的实践中有了一定的认识判断能力,在接受教育时,对来自外部的信息首先进行分析、判断、筛选,然后将其全部或部分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如果有些信息不能被原来的认知结构所吸收,便要调整已有的认知结构,以达到接纳和吸收新信息的目的,如何调整呢?依靠科学的思维方法。但事实上,学生常常对某些信息呈现不接受的状态,这就是原有认知结构的障碍,这就需要我们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的能力,去主动适应我们的教育。当然,这里所说的“接受”,不仅是认识被接纳,而更重要的是渗透到其整个生活的情感中去,成为他们内在的需要,使他们由衷喜欢,乐于遵循并践行。
四、要注重学生所处的具体环境对其接受教育的影响
从大环境来看,我们的思想教育是在一个充满矛盾、复杂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社会变化、新观念、新思想的产生,同时,各种落后,不健康的思想意识、传统观念等,会通过各种渠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正是引导学生吸收积极的、健康的思想而排除不良干扰的过程。从小环境看,学生的群体环境,学习、生活环境等对学生接受思想教育有着更直接的影响。如:学生对思想教育的接受程度会顺应“多数人的意见”,或是“名人”(或偶像)的影响,或是很亲近的人影响,或自己有相似经历境遇的人影响。所以,如何让这些因素成为促进思想教育的推动力而不是阻碍力,是我们应充分注意的问题。从学校而言,良好的校风、班风建设应不断深入进行,对学生的群体活动要正确引导。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思想教育工作者自身能否起表率作用会对学生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应该重视对教育对象的分析研究,尤其是新的历史时期下,针对信息传递复杂,我们的教育对象流动性较大等因素,更需要不断地对新对象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对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不同班级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方法,使初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实效。
上一篇:教师在德育中怎样发挥引导作用
下一篇:浅谈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