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德育中怎样发挥引导作用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德育是要把这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质。在学校里,德育就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标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存在一个引导的问题。教师怎样才能在德育中发挥引导作用呢?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基础。从多次对学生的调查表明,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应该是“学识渊博,言行一致的人”。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的威信是教师本人的学识、品德、能力和教学艺术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老师只有在学生的心目中有威信,对学生施加的教育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这是因为,在教师对学生进行某种道德规范教育时,往往被学生看作是代表且达到这种思想道德规范要求的榜样。所以,教师是学生的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言传身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在许多事情上,我觉得不仅要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记得我所带的班级,由于学生人数多,再加上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每次进教室看到教室的地面上都是纸片乱飞,我说了好几次都不见效。于是我每次在教室转的时候,只要看到地面上有纸片,就弯腰把它拾起来,放进教室的垃圾桶里。学生看见我这样做,也纷纷动手捡拾自己桌子下面的纸片。时间长了,学生的卫生习惯也养成了,不再往地面乱扔废纸,教室里的卫生也好起来了。并且他们还把这种习惯带到校园里,只要看到地上有纸片就会随手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老师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熏陶,积量变为质变。这种点滴渗透、潜移默化的教育可以用杜甫的诗来形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一位前苏联教育家说过:“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永远尽量地要求每一位学生,也永远尽量地尊重每一位学生。”它启示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处理好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行其道”。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可以调节控制和改造学生的行为。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
爱是一门需要知识和努力才能学会的艺术。热爱学生,就必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从教学上说,教师是领导者,学生是被领导者,学生应尊重教师。但从人与人的关系来说,教师和学生的一切都应该是平等的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努力去做学生的好朋友,了解学生的心理。只有爱学生,学生才会信任你。记得我原来带过一个叫陈XX 的学生,他家里很贫穷,并且其母亲精神有问题。可能因为这些原因,他一直都很自卑,学习也不太积极,并且在班上经常搞恶作剧。但是我对他的关爱改变了他。那是一个寒冷的早晨,我在教室走动的过程中,发现这位学生竟然没穿袜子坐在教室里上课。我立刻到商店买了一双棉袜,把他叫到我的办公室里让他穿上。他当时感动得泪流满面,对我说:“ 谢谢你,老师!”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对他说:“到教室好好学习吧!命运是靠自己改变的!”从此,他好像明显变了一个人,不但自信起来了,而且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我想,这就是爱心感化的结果吧!相反,有的教师以教育者自居,用领导者的威信去压服学生。这种盛气凌人、不尊重学生人格的行为只会人为地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隔阂,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抵触情绪,降低了教育的功能。因此,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和尊重,才是教育成功的秘密所在。
三、激发情感,理性引导
道德规范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形成并对人发生作用。学生只有通过他们在家庭、学校、社会和人们的交往实践中才能认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但是,并非任何交往与活动都符合德育的要求。有些活动能给学生以积极影响,有些活动带来的却是消极影响。教师的作用就是根据德育的目标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理性思考,追求真理。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应从重视学生的感情入手,用形象化的东西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在感情上发生共鸣,产生震动,激发其创造热情。教师要从自己周围的人群中去发现和收集典型,用典型去触动学生的感情和心灵,引导学生去追求真善美的东西。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