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心田播撒真善美的种子——浅谈对中学生实施德育的方法
[摘要] 在物欲如此横行的大环境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该引导学生摆脱物欲的诱惑,让他们都拥有积极向上的健康人生。其中,积极有效地实施德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否积极有效地实施德育关系着每个学生的发展,也牵涉整个学校的发展,甚至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关健词] 德育教育 心理特点 教师形象 说服教育 美好心灵
在我从教的这些年里,每每听到学生像村妇农夫一样讲着粗俗不堪的话语时,我心里总会涌起一股无法释怀的情绪,就像吃东西噎着,难受极了。我觉得,作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教导他们做人,即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如何才能积极有效地对学生实施德育呢?从个人工作实际出发,以下谈谈我在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所生活的社会环境
1、中学生从小学过渡到中学,除了在学习环境、方法上有诸多不适应外,思想上的不适应更显突出。心理上,中学生从过去的依赖师长逐步过渡到崇拜同龄人中的 “英雄”。在老师面前,他们不再“唯命是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能使学生顺利完成过渡。
2、中学生生活在多彩的社会环境中,家庭成员的不同职业、不同素质给学生的影响自然不同。学生的思想无不打上生活的烙印,特别是在当今独生子女众多,农村 “留守”学生众多的环境下,学校教育要达到统一要求,只靠单纯的强制命令,是难以奏效的。所以教师的德育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传
教师的人格对于学生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一个综合的印象,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像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教师的形象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是学校的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取代的强大力量。对形象好的教师,大多数学生会产生一种钦佩感,师生关系容易达到亲密无间的程度。良好的师生关系能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认同,有益于学生真实个性的显现。相反,对形象差的教师,学生会认为他的话不值得听、不值得信。如:一个班级数名任课教师,学生对他们的态度各不相同。对有的教师,学生自觉接受他们的教育,而对另外的教师则心存抵触。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形象。形象好的教师是心灵美和仪表美的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统一”在学生心目中一旦形成优美的形象,便具有了一定的审美价值和感染力量。所以,教师在工作中应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平时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该先做到。如:有的学生自习时坐不住,我就在这个时间到教室里备课、讲题,这样做既保持了自习纪律,又为那些坐不住的学生作了“示范”。教师应以自己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优雅的仪表去感染学生,让美德陶冶学生。
三、润物细无声,人性化的说服教育
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都是对学生心灵的关注。这些看似“无痕”的关注,在学生心里却能产生被关注的幸福。如:学生在课堂上讲粗话,一个期待其改正错误的眼神,一个代表“不”的手势就能制止他。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必然会受到来自外界多方面的影响,产生种种困惑,比如赌博、玩游戏机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其心悦诚服地接受道理,明辨是非,纠正错误。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方法,要和风细雨,以理服人。对犯错误的学生要持平等、宽容的态度,尊重学生,以充满人性的方式进行说服,用爱去感化他们。在德育工作中要多注意人文关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教无定法”。在德育工作过程中,我们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因人地选择适当的德育方法,灵活机动地施教,才能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展开。让我们用爱心去唤醒学生美的心灵,让我们在学生的心田里种植真善美的种子,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
1、晏清才,《现代教育学》,2001 年版,四川大学出版社。
2、徐胜三,《中学教育心理学》,1993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农村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探讨
下一篇:教师在德育中怎样发挥引导作用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