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加强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指导新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及人物情感,把握语感,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因此,小语教学中理应加强训练指导。

      如何有效地加强小语朗读训练指导呢?小语教学实践中,笔者删繁就简,直奔核心,作了如下的探索:

      一、准确把握朗读的梯度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这里强调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四个要素。

      正确,指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颠倒、不唱读,能读出轻声和儿化。朗读正确,是读书最基本的要求,要读得正确,必须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读书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流利,指不断读,不破读,不重复字句。一眼看到一个词组,把一个句子分成几个单位连续地读出来,嘴里读这句话时,眼睛就看到下面一句话,朗读就会流利。例如《金色的鱼钩》最后一自然段可以这样划分:“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有感情,指在深入文本,触摸文字,理解文意,进入角色,领会情感的基础上,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语速,带上适当的表情、动作,读出节奏,读出意境,读出感情。这需要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如语调、速度、重音、停顿等多种技巧并用,才会有感情地朗读。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建议30 条》第13 条,明确指出了朗读的三个梯度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力求在课堂内达到读通、读懂、读好三个层次的要求。读通,指读得通顺,连贯,流利,不“顿读”,不“唱读”;读懂,指读明白课文内容的意思和作者及人物的情感等;读好,指在理解文意,领会情感的基础上,读出感情,声情并茂。

      二、合理设计朗读的螺旋进程

      朗读进程要符合学习语言的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深入,螺旋上升。根据朗读“读通、读懂、读好”三个层次的要求,可设计 “感知——理解——共鸣——内化”的朗读进程。

      第一步感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感知这段话的意思,并适当批注。第二步理解,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抓重点词、联系生活实际”谈阅读感受,读进去。教师随机点拨引导,深入理解句子。第三步共鸣,以借助情感体验、想象,让学生进入言语角色,入情入境,让学生的内心体验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第四步内化,在学生入情入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试着把自己的理解,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文意文情,教师随机评价、指导。这样的朗读才是真正的朗读!这样的朗读指导才是有过程、有层次、有提高的朗读指导。

      例如教学《平分生命》(S 版第五册),在感知贝贝勇敢无私的伟大亲情时,我用多媒体出示了课文的重点句子:抽血时,贝贝不发出一点儿声响,只是向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后,贝贝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他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让我们每人都再活五十年!”然后进行朗读引领,设计了这样的梯度进程:先让学生正确流利地自由朗读,并说说这些句子写了什么,让学生感知贝贝在抽血过程中的郑重神情与无私言行,初知大意。再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联系上下文,猜想在抽血时、抽血后,贝贝在想什么,为什么向妹妹微笑。让学生通过朗读和猜想,凭借文字进入贝贝抽血时的情境氛围,用心去理解、体验贝贝心灵深处的内心世界,入境入情。接着让学生带着体验再次进入角色朗读,并说说自己被贝贝的什么品质所感动,让学生感动于贝贝为了亲情而勇敢无私地平分生命的奉献精神,使学生的情感与贝贝的情感进行交接,引起共鸣。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体验、情感共鸣、内心震撼,声情并茂地朗读,读出文意,读出文情,以声传意,以情感人。

      三、恰当运用朗读的有效技巧

      对课文的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是朗读好的基础。但是,如果不能把从课文中理解的东西正确地运用语调、速度、重音、停顿等手段表达出来,还是不能读出感情。所以,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适当运用朗读技巧来表情达意。

      1.语调。一是课文基调,如高昂、低沉、舒缓、紧张、明快、凝重。一般来说,情绪激动时及事件渐入高潮时要越读越高;悲伤时要读得低沉;到了美丽的情景描写时要读得明快、轻柔、舒缓;平铺直叙的开头、意蕴深远的结尾要读得舒缓悠长。二是句子语调,一般分为四类:升调,前低后高;降调,前高后低;平调,语势较平直舒缓;曲调,低-高-低。例:(1)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升调)《一夜的工作》;(2)她激动地说: “弹得多纯熟啊!(降调)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升调)《月光曲》;(3)我的鼻子是碰壁碰扁的。(曲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速度。根据课文的内容,决定朗读的速度。一般来说,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读得稍快;庄严、沉痛、平静、悲伤的内容要读得稍慢;叙述性作品或段落要用中速读,描写迅速动作或异常悲愤的句段应加快速度;事件到了紧张的态势要快,情感到了高涨的时刻要快,而事件的起始阶段要慢,情感的积聚过程要慢。

      3.重音。重音是指朗读时对句子中某些词语从声音上加以突出的现象,一般表现为加大音量,增加高音,延长时间,但有时要重音轻读。例如:(1)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才干”和“妒忌”突出了诸葛亮和周瑜的特点,要重读;(2)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 月28。”这句是强调重音,应轻读,声少气多。

      4.停顿。停顿是指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一种特殊意义,在朗读过程中恰当地间歇。一种是语法上的停顿,根据标点符号作长或短的停顿。另一种是逻辑上的停顿,遇到较长的句子,需要引导学生先理解句意,弄清句子中各成分的关系,哪些是主干,哪些是修饰成份,例如:“睡衣上∥已经∥有∥ 好几个∥补丁了。”(∥表示停顿)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于永正)。作为语文教师应珍视,更要善于在语文教学中灵活运用。






上一篇:浅谈如何激发农村中学生的写作热情
下一篇:鼓励,是转化学生的切入点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