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尝试
在深化新课程改革之际,英语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因为英语教学是一门实践性、普及性和互动性极强的学科。那么如何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提高人文素质、增强语言综合表达能力,实现英语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呢?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以讲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新课改教学模式,即倡导“交流互动” 的教学模式。
一、“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基本结构
1.教师启动“交流互动“的前提。在“交流互动“的教学中,学生的动是以教师的启动为基础的。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在讲授较难理解的课文前,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有关背景知识并提出教学要求,为学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主要做好引导工作,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学生自学“交流互动”的基础。在新授课伊始,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上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 的教学目标,然后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后,由学生个人自学,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
3.小组讨论“交流互动”的主体。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小组一般由4 位(优等生1 人,中等生2 人,差生1 人)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每隔一段时间,小组要重新组成,永远保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学习程度。在课堂上,小组汇报自学情况,一般控制在15 分钟左右。各小组的成员用英语汇报自己的预习情况,主要回答本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目标,组内成员采用轮流提问的形式;小组长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
4.组际交流“交流互动”的关键。在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际交流,也就是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经过一阵激烈的讨论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文中心和话题,突出关键问题;最后,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
5.练习评定“交流互动”的检测。在组际交流后,教师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个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准备的评价。而课内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及时运用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从知识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练习测试。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对其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教师也不急于讲解,而是采取全班讲座的形式,通过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手段来解决。 “交流互动”教学采用当堂检测教学效果的方法,反馈迅速,校正有效,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二、“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习兴趣是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动力。只有学生本身对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使学生学习激情高涨起来。特别是对初中生而言,对英语的好奇、疑惑、热情随着课程学习的深入,学生的心理会发生改变,对知识的渴望显得强烈。
2.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由于“交流互动”教学强调了小组讨论和组际交流,评价学生行为时,不只是依据个体的进步程度,而是注重一个小组的整体进步,每个小组获得的成功都依赖于小组中各位同学的共同努力,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的多边多向的信息传递活动,突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由此在学生中形成互助、互勉、互爱、互尊的良好人际氛围,培养了学生团结协助的精神,发展了学生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质。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要确保改革的成功,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全面贯彻课改精神,尤其要视之为英语教学创新的方向和动力,并借助现代网络技术优势,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展现双主体活力,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潜力,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真正实现“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
上一篇: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