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其获得思想熏陶;它有助于学生的情感传递,产生情感共鸣。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小学生朗读的目标要求:逐步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
一、加强学生朗读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
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总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因为我觉得假如学生连最起码的“通读熟读”课文都做不到,又何来的读懂课文呢?所以在我的课堂我都习惯性地让学生去自由读、默读、分角色读……学生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把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地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然后再加以指导,那么效果将会是事半功倍的。这样不但使学生爱上朗读,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自觉朗读的习惯,作为老师又何乐而不为呢?现在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一些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把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教学《落花生》这课时,文中有父亲说的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句话既说出了作者的心声,更教会了学生做人的道理。所以在这我就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请该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告诉大家,他所表达的是什么?朗读结束后让其他的学生说一说从他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再把所听出来的用你的朗读读出来。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无论是对这句话的理解还是对课文的朗读都达到了一定的效果。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假如我们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加强学生朗读训练,享受审美乐趣
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我常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 ……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我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我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布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享受美的乐趣。
三、加强学生朗读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我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总而言之,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上一篇:如何面对学困生
下一篇:优化英语课堂激活创新思维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