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画创作指导
创作是运用所获得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经过构思、构图,围绕一定的主题思想来表现画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品。它对培养学生积极地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儿童画有它自身的特点,儿童画创作指导根据创作内容和要求必须从年龄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去反映他们自己感受的东西。那么儿童画创作过程中,教师应该怎样指导呢?下面谈谈我在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正确理解儿童画的特点
儿童画的特点应该从儿童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去理解,不能片面去追求儿童画的表现形式。生理和心理特点是儿童画的内在特点,而作品形式是外在特点,内在特点决定外在特点,因此不能因为追求外在特点而忽视儿童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面貌,形成“成人化” 的“儿童画”。如:在指导低年级学生创作画《我的妈妈》时,只要学生能画出妈妈的形象或妈妈的工作(是老师、护士、清洁工人等)就可以了,虽然他们的构思、构图很天真,表现的形式幼稚可笑,但作品反映了一定的主题,能表达出孩子对妈妈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创作是很好的,而不能以成人的话“像与不像” 来判断作品的质量。
二、根据年龄特点提出要求并运用合适的指导方法
7 岁的一年级学生与13 岁的六年级学生在智力和各种感觉及思维能力有着非常大的差别。低年级学生因为各方面发育还未完全,思想比较单纯,少顾虑,所以创作时比较大胆,我们教师应充分发挥他们的这一特点,逐步给予知识上和技巧上的引导。而高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对自己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模仿成人的欲望显著增强,因此在创作时考虑的问题较多,比较拘谨,要求有更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我们教师应使他们开阔思路,鼓励他们大胆地进行创作。
三、欣赏优秀作品,提高创作兴趣
绘画创作,首要的是选择题材。因为学生进行创作,最困难的是不知画什么,很容易使创作一般化、概念化。为此,首先要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并且强调说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因为,成功的美术作品都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理解和评价,是作者理想和愿望的表现。如《妞妞》这幅画,通过靠在磨盘边吃饭的小女孩的动作和神态,表现了我国农村广大农民生活走向富裕、安定这一主题;而《秋》、《农家》等作品虽然也是以农村幸福生活为题材的创作,但能从不同角度表达美好的生活情趣。要启发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无论风景、静物、人物,或一盘水果、几棵蔬菜……只要是美的、动人的,都可以入画,这也可以激发学生进行绘画创作的兴趣。
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掘创作素材
绘画创作素材需要在生活中积累,培养学生养成生活速写的习惯是搞好创作的基础,不少创作题材都是在速写中萌生的。因此,鼓励学生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搜集素材,多画速写,以捕捉生动感人的形象资料是十分必要的。以我国著名女画家周思聪创作的《人民和总理》这幅作品为例,作者在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就曾多次深入灾区,从生活中发掘大量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观察是与创造是同步发展起来的,没有观察也就难以更好地想象,观察是学习与创作的基础。如:表现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时,学生们可在放学路上或家中窗口,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可能会发现最能代表城市风光和最能表达自己心愿的那一面,也可能对所观察到的东西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加之在具体构图时的情绪和想象,就会产生有明显个性差异的作品。这时要引导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创作充满自信,使学生在观察、感受、创作中得到乐趣和满足。
五、热爱生活,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天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儿童表现出了良好的个性品质,他们积极进取,有创新精神。大自然是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也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多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或山村、古城,或老树、石屋 ……让真实的自然和感情激励学生,通过启发和鼓励,让学生表现自己身边的生活,进一步感受生活的美、大自然的美,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能力、表现能力,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就会更高,绘画表现的欲望就会更强烈。
总之,正确的指导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开发智力、促进才能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在儿童画创作教学中必须注重指导方法,使儿童的创造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作者:游思敏
上一篇:在数学教学中对引入新课的思考
下一篇: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